非洲时报

首页  >> 国际新闻  >> 查看详情

日媒:在这一领域,中日韩三分天下

2019-10-16 18:38:08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4346次)

日媒称,为锂离子电池开发作出贡献的日本化学家吉野彰获得了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索尼等日本企业培育了锂电池的相关市场,推动了智能手机和纯电动汽车(EV)等的发展。不过,如今中国和韩国企业崛起,与日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日本昔日的光环逐渐褪色,寻找在电池市场生存下去的举措成为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10 月 14 日报道,锂电池 1991 年由索尼在世界范围内抢先实现实用化,背后是日本各种原材料厂商和电子企业的贡献。当时是上游的基础技术和下游的产品开发能力紧密结合的时代。包括东芝和原三洋电机等在内,截至 21 世纪初期,日本企业在开发和生产方面可谓一马当先。

但也是从那时开始,韩国企业首先开始崛起。三星 SDI 和 LG 化学迅速增加产能。21 世纪 10 年代后半期,中国企业加入了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国企业在纯电动汽车领域迅速扩大了份额。

报道介绍称,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最早被侵蚀的是智能手机等消费类。在与中韩企业的竞争中,原本属于大客户的日本家电及电子企业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业务上先后败下阵来,业务的萎缩和出售相继出现。

另外,电池的 " 货品化 " 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关产业进入了不再以技术实力决胜负、而是大规模设备投资和生产效率提高左右收益的时代,日本企业开始落后。

报道称,即使在拉动今后需求的纯电动汽车等车载领域,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很突出。据调查公司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截至 2013 年,松下等日本三大企业掌握世界近七成份额(按容量计算)。但到 2017 年,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超过松下,夺走世界首位宝座。比亚迪等其他中国企业也迅速提高实力。

据报道,松下将采取到 2020 年底与丰田联合成立车载电池新公司等举措,以求卷土重来。在电池零部件领域,三菱化学和宇部兴产着眼于与中国的竞争激化,2018 年初整合了电解液的在华业务。

报道认为,日本企业也并非看不到光明。如果日本在开发方面领跑的新一代电池的实用化取得成功,有可能再次夺回优势。预计 2020 年代实用化的 " 全固体电池 " 与锂电池相比,更容易实现大容量化,同时在轻量化和耐久性方面也具有优势。

源自日本的锂电池改变了整个电子产业,但与半导体等一样,兴衰更替的周期很短。吉野的诺贝尔奖对日本来说是好消息,但背后也浮现出如今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

栏目主编:顾万全 本文作者:参考消息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