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国际新闻  >> 查看详情

德媒批德国外长见黄之锋

2019-09-17 19:36:20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5096次)

“柏林不是世界强权”——德国《明镜》周刊14日以此为题发表德国前驻华记者乔治·布鲁姆的评论文章,批评德国外长马斯9日会见“港独”分子黄之锋的行为“会害了香港年轻人”。文章指出,德国政府和媒体不应该继续向香港示威者释放错误的信号,影响到和北京的对话。德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尤其是外长马斯会见黄之锋的行为,引起多家德国媒体质疑。德国《商报》12日的报道也认为,马斯会见黄之锋纯粹是政治作秀,除了招致北京的怒火,对香港局势没有任何帮助。

德国外长马斯9日会见“港独”分子黄之锋

“一石激起千层浪:黄之锋访德虽已结束,但是德国报刊的讨论方兴未艾。”“德国之声”14日称,黄之锋结束访德前往美国,但德国媒体关于德国应不应该支持香港的抗议运动、应该以怎样的力度去支持的讨论仍在继续。《世界报》的报道称,这次黄之锋来德,德国总理默克尔未对此发表只言片语,且一些常常就政治事件表态的德国企业界人士,面对香港问题也只有沉默。文章称,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经济对中国有巨大依赖性,以至于谁也不愿意冒险去和中国发生冲突。

“德国之声”称,曾经作为德国《时代周刊》和《日报》驻华记者多年的乔治·布鲁姆,对德国外长马斯会见黄之锋提出毫不客气的批评。今年56岁的乔治·布鲁姆中文名叫花久志,他在《明镜》周刊14日发表的文章中说,德国根本帮不了香港的示威者,反而是在拿这群年轻人的未来当儿戏,“仅仅从(德国外长)在柏林接见黄之锋的时间安排上,就能看出当事者缺乏基本的外交政治本能。”文章称:“几天前,直接引发香港大规模抗议的《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才刚被撤回。北京政府什么时候在世界舞台上公开向示威者做出过让步?从无先例。所以德国总理默克尔才在访华期间对北京方面做出的妥协姿态表示赞赏。可是为什么话音刚落,三天后(德国外长)就要在柏林接待黄之锋,故意火上浇油?难道总理和外长两个人想要分工,对北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更糟糕的是:难道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事先商量过?”

布鲁姆称,严肃的外交政策必须要从对自身实力的现实考量出发。德国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实力,德国政府也不应该给香港的学生们带去错误的希望。“事实是,西方早已经把香港交给了中国。根据《中英联合声明》,还有28年,不到一个人人生一半的时间,这个昔日的英属殖民地就要彻底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香港(示威者)来说,目前只有一条出路:和北京对话。在香港政府撤回修例之后,对话还是有可能的。这时候德国外长应该做的是促成对话,而不是去破坏它。”

与此同时,德国《商报》的报道也质疑,马斯和黄之锋“称兄道弟”,“让自己的绚丽照片登上一家街头小报的版面”(指德国《图片报》,该报邀请黄之锋访问德国,并组织酒会),能给香港的民众带来什么呢?这不过会造成一场新的德中关系冷淡期,而德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高达2000亿欧元。“难道我们德国人必须要一直承担拯救世界的任务吗?难道只要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不符合我们民主化工业社会的理念,我们就必须条件反射般地指手画脚、予以警告?”文章还反思,作为外长,必须要有一些外交手腕。“外交意味着复杂,意味着闭门磋商,意味着经常性的艰难而冗长的谈判。而这对您,马斯先生,显得过于费力了。”

和德国一些政客热衷于对香港问题指手画脚不同,德国商界有自己的考虑。德国自民党主席林德纳9月11日在议会演讲中批评德国企业界“不在中国捍卫香港民主”,还指名道姓批评西门子公司总裁凯飒。有报道称,凯飒警告德国各界不应当对北京进行过于激烈的批评。对此,凯飒很快就通过推特反唇相讥:“瞎说!我没有警告大家不要对中国政府发表批评,而是呼吁不要让对立升级,应开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话。”他还说,西门子员工的薪水由全球客户支付,而非德国纳税人。德新社称,2018年,西门子集团获得的中国客户订单额达85亿欧元,占全球订单总额的15%。而其德国本土订单量的占比也不过20%。

在《世界报》的调查中,2/3的受访者认为,德国不应该支持香港的抗议者,或不愿对此发表评论。在该报网站的跟帖中,一位叫“Dieter B”的网友质问德国外长等政治家,“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当时不支持法国的黄背心? 毕竟,也是外国公民抗议本国政府的情况。”

9月14日,《环球时报》记者在芬兰参加一个媒体活动。就餐时,来自欧洲各国的媒体同行把话题转向香港。他们先是对香港的局势表示担心,又问会不会恶化,什么时候能结束。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参加者都批评西方政治家和媒体一面倒的声音,要记者谈谈中国政府看待香港问题的视角,及中国媒体的报道。他们表示,德国和欧洲一些媒体本身没有派记者到香港采访,而是跟着美国媒体写,再套上政治正确的外衣。

​环球网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