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移民专栏  >> 查看详情

侨述十年 丝路有约 | 吴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做中俄友谊的双向使者

2023-10-17 00:18:57 来源: 华人头条 阅读 (20853次)
编者按

十年前,一颗梦想种子撒向广袤田野;十年后,繁茂大树下是实打实、沉甸甸的收获。十年时间,“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向阳之处,是悠悠驼铃与铁路班列的同频共振,是远洋船队和新兴港口的互通有无,是向西驰骋万里、向东驶往深蓝的乘风破浪。 

一头连接路桥,一头眺望远洋,江苏正处于“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处,孕育着一批批爱国侨胞。踏浪出海,他们无畏;逐梦归来,他们无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江苏省侨联携手华人头条、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推出“侨述十年 丝路有约”系列报道,特别选取10位江苏籍侨胞,他们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于时代变化中写就个人成长,将创新创业融进祖(籍)国发展。十周年,扬帆再起航,听他们讲述奋斗的故事。

2001年,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进行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最后陈述。彼时还正在俄罗斯读博的吴昊作为志愿者,为代表团做一些翻译工作。7月13日,当听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相拥庆贺。在那一刻,吴昊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深深体会到当代青年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做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让更多的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吴昊回望旅俄的20余年,深度讲述了自己参与中俄交流合作、见证祖国繁荣发展的动人故事。

以下是他的自述。

2019年吴昊参加中俄建交70周年庆祝大会

 
求学创业不易
深耕中俄文化交流

1993年,我有幸被派往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留学,以全优成绩获俄罗斯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时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系主任任光宣教授到莫斯科访问,我去拜访了任教授,教授建议我继续深造,并亲自陪我去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进行读博申请。1999年我正式开始攻读博士,这一段经历让我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3年博士毕业后,究竟是回国还是留俄,我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认为留在俄罗斯发展比回国更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与俄罗斯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总能隐隐约约感觉彼此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可能觉得彼此之间很了解,比如中国朋友谈及俄罗斯时,就会提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当俄罗斯朋友提及中国,都知道长城、故宫,甚至还能背诵一两首李白的诗。但是随着中俄两国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认知程度与两国目前的友好关系发展水平并不相符。这也是我决心致力于推动中俄双边尤其是民间的交流,让彼此真正熟悉起来的原因。

2003年,我在莫斯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为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协助两国艺术团体到对方国家演出或办展,实现两国校际之间的师生互访交流。

组织的一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动是,中国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省份想在俄罗斯举办文化周活动,其中包括在莫斯科举办一场音乐会,由于对莫斯科本地情况不熟悉,在何处举办、如何举办才有影响力,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我接到合作方的请求,第一时间想到了莫斯科国际音乐之家,这座在当地极负盛名的音乐厅,会是最佳举办地。随即,我积极与莫斯科国际音乐之家的负责人协商,不仅争取到了演出场所,还在签证、邀请函等前期准备中获得了很多的帮助。为了让中国艺术真正走进莫斯科当地主流社会,我邀请了来自俄方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前来欣赏音乐会。演出当天晚上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来自中国民乐的演奏震撼了现场的俄罗斯观众,热烈的掌声如浪涛般久久没有停歇。

2018年吴昊参加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

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升温,身处俄罗斯的侨商包括我在内,也搭上了两国交流合作的“快车道”。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2014年和2015年互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2016年和2017年互办“媒体交流年”,2018年和2019年互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等。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更加丰富了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有力推动了民间交流合作,期间每一项重大活动,我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我的事业进入了如鱼得水的黄金发展期。

创办《中国新闻》
讲好中国发展故事

俄文杂志《中国新闻》于2017年创办,这本杂志的定位是向俄罗斯民众讲中国发展的故事、讲有深度、接地气的中国故事。

就受众而言,我特别强调翻译的本土化,一定要采用俄罗斯民众看得懂、喜欢看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为此,我做了一些努力,负责杂志文字编辑、版面设计等工作的都是俄罗斯人,但对于校对、审核等工作,我邀请了退居二线的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来终审把关。一方面保证这本杂志翻译的水平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使得这本杂志更能被俄罗斯民众所接受。

2018年吴昊向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介绍《中国新闻》俄文版

2019年3月,吴昊在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教育论坛时,向时任俄罗斯教科部部长瓦西里耶娃女士介绍《中国新闻》俄文版

久而久之,俄文杂志《中国新闻》在俄罗斯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办刊理念与国内的《中国新闻周刊》不谋而合,《中国新闻周刊》提出与我合作出刊《中国新闻周刊》俄文版。如今,我与中国国内媒体及俄罗斯主流媒体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从国内媒体的报道中选取生动、有趣的故事,翻译成俄文,另一方面同俄罗斯主流媒体展开合作,采访俄罗斯官员、学者等名流,撰写中文报道为国内媒体供稿。

时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访华前夕通过视频方式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2021年,应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邀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于3月22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访问。在出访前夕,拉夫罗夫接受了5家中国媒体的联合采访,我代表《中国新闻》列席其中。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之下,能为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为此深感荣幸与自豪。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中国新闻》兼《中国新闻周刊》(俄文版)的出版人和总编辑,我将通过文字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我热切盼望着下一个十年的到来。

热心侨团工作
心系在俄侨胞

江苏省地处“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同时承担着“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新的重大使命。

我作为一名江苏人,有责任有义务为江苏省和俄罗斯,特别是与莫斯科州的友好交往作出自己的贡献。2008年,我与一批在俄青年华侨华人筹划成立了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并非常荣幸当选会长。

江苏省侨联“亲情中华·魅力江苏”中医药专家慰问团访问俄罗斯

在生活和工作中,广大在俄华侨华人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为大家提供各种帮助,如法律援助、口译或文件翻译等。2019年7月,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和波兰中波经济文化协会协助江苏省侨联“亲情中华·魅力江苏”中医药专家慰问团访问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波兰华沙等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中医专家慰问活动。既为海外侨胞送去了江苏人民和江苏侨联的关爱,也向海外侨胞以及俄罗斯当地的民众展示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增进了江苏与当地侨团、侨胞的联系与友谊。

筹办俄中国际学校
献礼“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大国,交往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深。在中俄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本着促进两国人民教育文化交流,为两国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的目的,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开学,我担任学校的总校长。

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之所以选择在今年开学,有两点原因:一是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所俄中国际学校正是对十周年的一次献礼。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是一所国际化学校,在学生完成俄罗斯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育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中国和俄罗斯全面战略合作的受益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同时,在新的机遇下,这所学校的存在亦可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十年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二是从侨胞的角度来说,这所学校除了可以让俄罗斯的孩子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外,旅俄侨胞的孩子也可以在不离开父母的情况下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常说,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民心相通”,我相信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的创办可以很好地推动中俄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互鉴,进而推动民心的相通。

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媒体、青年等领域举办更多民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两国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将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下一个十年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