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了解白釉黑花卧美人枕
姓名:白釉黑花卧美人枕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金代
出土地:延安市黄陵县
年龄:800多岁
户籍登记时间:1983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7月23日,游客在观赏白釉黑花卧美人枕。
7月23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熙熙攘攘。福建游客罗奇纬带着孩子穿行其中,震撼于展厅陈列的精美文物。他们在第三展厅一处玻璃展柜前驻足,吸引他们停下脚步的是一尊女子侧卧造型的瓷枕。
“这竟是个枕头?”罗奇纬的儿子惊呼。暖光灯下,一位丰腴的“女子”侧卧如弓,头扎双辫,细眉如月,唇角含笑,左手枕于头下,双腿自然弯曲,仿佛在炎炎夏日中悠然小憩。
罗奇纬看着瓷枕下方的文物名片说:“这件文物名为白釉黑花卧美人枕。胎质坚硬细腻,造型装饰自然清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 照片均由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摄
壹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长46厘米,宽12厘米,高20厘米,是古人的床上用品。现代人习惯使用软枕,而这个瓷器枕头,让人好奇古人为何会选择这么硬的枕头?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枕头是漫漫长夜最沉默的“伴侣”。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具实物为战国时期的木枕、皮枕。在纺织品未普及之前,枕具是竹木制作的,所以“枕”字从木。
到了汉代,已有丝织刺绣的枕具,但贵族还会以玉石枕随葬。隋唐时期,陶瓷业兴起,瓷枕走上历史舞台。宋辽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达到巅峰,南北瓷窑均烧制瓷枕。至明清以后,瓷枕逐步衰退。
“瓷枕实物大多在出土墓葬中发现,是墓主人头下所枕之物,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常被认为是模仿生活用具而专为死者定制的明器。后来,随着更多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的发现与研究,这一认知被修正。除了作为陪葬品,瓷枕在宋代已经是人们广泛使用的夏令寝具,还有一部分作为书写、诊疗用的腕枕及脉枕等。”陕西历史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徐大卫介绍,“对比其下方陈列的这两件三彩枕,白釉黑花卧美人枕明显要大一些。它应是主人生前一直在使用,后被随葬至墓中。”
瓷枕睡起来真的舒服吗?这个又高又硬的物件,究竟好用在哪里?
在宋代文人的吟诵里,瓷枕是炎热季节的纳凉神器。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诗句里提到的“玉枕”就是当时的青白釉瓷枕。李清照独自一人头枕青白釉瓷枕,卧在纱帐中,夜晚的凉气将全身都浸透。可见,瓷枕有纳凉的功能。
诗人张耒为感谢友人赠予的巩县窑瓷枕,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一诗。“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的诗句道出了青釉瓷枕的质地特征和其作为夏季寝具的清凉消暑特性。
徐大卫解释:“瓷枕固然坚硬,但在古人看来,其带来的舒适感在酷热难耐的环境下是十分难得的。而且,古人还认为瓷枕‘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对身体大有好处,可见古人对瓷枕十分推崇。”
贰 扒村窑制,显社会图景
瓷枕盛行于宋辽金元时期,产地遍及南北。那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又是何时出自哪一窑口呢?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这一明确的纪年标识,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断代标准。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完颜雍公元1161年至1189年在位,共29年。他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做到了“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史称“大定之治”。
“当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在金国的控制范围内。白釉黑花卧美人枕1983年出土于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附近。其出土地正是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行政区划延安府所在,是宋金时期防御西夏的军事要冲。”徐大卫说。
瓷枕的工艺风貌,如造型、纹饰等,往往因烧造窑口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呈女子左侧卧姿,腰身圆平微下凹,形成舒适的枕面。女子发辫、衣纹以黑彩描绘,褐黄色的衣衫上黑色桃花枝叶舒展,黑色领边珍珠纹环绕,白色窄裤简洁利落。这样的造型、装饰特点以及鲜明的色调对比,具有扒村窑的特点。
扒村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于1950年被发现。扒村窑与当阳峪窑、鹤壁窑、登封窑、淄博窑同承一脉,属磁州窑系。根据史料记载和对扒村窑址的考古发掘,扒村窑最迟始于北宋中期,盛于金。考古结论与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底部墨书所载的纪年信息相互印证。
金国几乎没有制瓷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政权更迭,北宋时期的各种官窑受到较大损失,但民窑遭受的损失较小。扒村窑作为民窑,地处中原腹地,所在地在北宋时期已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区。而到了金代,扒村窑所在地仍是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地区。特别是金世宗时,国家兴修水利,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因此,扒村窑的发展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而是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烧造工艺,丰富瓷绘样式,走向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在产地和出土地的空间跨度,说明了金代中原地区的瓷器通过贸易或交流,已流通至北方边境军事重镇。”徐大卫介绍,“这种跨区域流通不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还是文化的交流。金国延续并融合了中原文化传统,手工业技术与审美取向未因政权更迭而断裂。这件瓷枕也为人们理解多元一体、包容宏阔的金代社会图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叁 白地黑花,窥民间风尚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造型优美,制作精湛,装饰独特,是扒村窑出产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扒村窑出产瓷器以白地黑花瓷著称,种类包括瓶、碗、盘、罐、枕、盆等,在民间颇为普及,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情趣。”徐大卫说。
白地黑花是扒村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工艺,也被称为白釉黑花、白釉铁绘。它是在成型的坯胎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毛笔蘸黑色颜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高温烧制。其所用黑色颜料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矿物制成的,绘成的纹饰呈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具有清新自然、和谐朴拙的民间生活气息。
这样独具一格、充满生命力的装饰特点又是如何在扒村窑形成的呢?
作为一座民间瓷窑,扒村窑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
窑工们在日复一日的烧造实践中,不仅磨炼技艺,还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他们的创作要满足周边区域普通百姓的实用需求与审美偏好。这双重要求,使得扒村窑的装饰艺术深深植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又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北宋以降,占据主流的文人画思想所倡导的笔墨意趣,以及反映市井百态的风俗题材的兴起,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瓷绘之中,让扒村窑的作品在保持民间本色的同时,亦烙印上鲜明的时代特色。
扒村窑的瓷绘包括花鸟鱼虫、龙马瑞兽、山水人物等题材,兼具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生动的人文情趣。
甘肃省清水县博物馆有一件宋卧女形瓷枕与白釉黑花卧美人枕十分相似,女子面目情态如出一辙,身着衣衫颜色和花纹有所不同。白釉黑花卧美人枕以赭黄色化妆土为衣色,绘桃花枝叶纹;宋卧女形瓷枕则通体施白釉,饰兰草及联珠纹,枕面为一枝菊花。
凝视着瓷枕,徐大卫感叹:“白釉黑花卧美人枕的原型或许是某位窑工的女儿,或许是邻家美丽的姑娘。匠人将这份日常所见的美好,融入冰冷的瓷土,赋予了瓷器永恒的温度与生命。可以想见,当主人在夏夜枕上它时,女子脊背的弧度恰好托住脖颈。枕畔衣褶间绘着的几朵桃花,悄然与清梦融为一体,慰藉着一天的辛劳。”(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
链接 | 陕西博物馆里的白地黑花瓷
磁州窑“风吹十里透瓶香”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是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产品以白地黑花瓷为主要特色,种类丰富,深受民间喜爱。扒村窑是磁州窑系的重要分支,白地黑花瓷为其核心产品。白釉黑花卧美人枕便为扒村窑制。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磁州窑“风吹十里透瓶香”白地黑花梅瓶,1972年在西安市雁塔区出土,是磁州窑典型作品。梅瓶小口,短颈,弧肩,椭圆形深腹,胫部以下外撇,小平底。弦纹将瓶身分为五个装饰区,瓶口涂黑彩一周,肩部点绘草叶纹,上腹有卷枝花叶纹,下腹“风吹十里透瓶香”诗句说明了其贮酒具的用途。此瓶造型秀丽,线条明快,题诗洒脱,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白地黑花瓷风行一时,各窑口大多借鉴其装饰技法,耀州窑也不例外。到元代后期和明代,耀州窑在融合磁州窑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生产白地黑花瓷。从耀州窑和磁州窑两个窑口出土的器物看,二者在瓷器装饰上存在相互影响的迹象。
耀州窑博物馆馆藏文物白地黑花老虎纹“福”字盆,2002年在铜川市陈炉镇宋家崖出土。该盆敞口,厚圆唇,斜弧腹,宽矮圈足。胎表施化妆土,用赤铁黑料绘纹样,外罩透明釉,底足露胎。盆内底弦纹圈内草书“福”字,内壁绘六组散草纹,以三道弦纹相间。外壁为主题纹饰,在宽窄弦纹之间分别绘有伏地回首虎和瑞鹿,两者之间以芦苇、蕉叶等花草相隔。
此外,耀州窑博物馆还收藏有白地黑花花卉纹罐、白地黑花婴戏牡丹纹瓶、白地黑花双耳大罐等白地黑花瓷。
(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