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宇树(Unitree)”时,是希望通过技术使世界进步,创建宇宙的科技树。
前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鲜有中国创业者如此直白地,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与改造宇宙挂钩。因为中国创业者,向来以含蓄和务实的面貌示人。
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年轻的中国创业者,开始频繁地表达改造宇宙的雄心,连连令西方科技界惊叹,有的甚至被称为“神秘东方力量”。
王兴兴,这个年轻的、新兴的创业者,已被世界看到、被光环笼罩。
宇树科技为什么能在杭州成长起来?光环之下,他们又在想什么?
搅局者
春节刚过,在央视春晚上秀出秧歌机器人的宇树科技,访客如潮。不大的展厅,迎来了公司成立9年来最忙的时刻。
最近一个多月,每一波来到宇树展厅的人,在展厅内待的时间,被精准地掐到了以分钟计。为了控制人流量,一名工作人员站在展厅的玻璃门旁,手动掌控开关、控制人流。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源源不断汇聚到杭州,一睹“东方神秘力量”的风采。
“有点过,但习以为常了。”作为宇树的市场总监,黄嘉玮对大量关注并没有太多不适。毕竟,宇树早就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当红炸子鸡”。从2021年春晚中的机器狗齐舞一鸣惊人,到亚运会上的“显眼包”震惊世界,到泰山上的智能挑夫火爆全网,再到与波士顿动力公司机器人比试不落下风,宇树抢占了与机器人相关的大部分“世界头条”。
机器人,是大国科技角力的一个新巅峰赛道。工业革命的未来,服务业的变革,生产力的解放,人类将诸多希望寄予机器人。
宇树真的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拉上全球科技之巅吗?
就如同当年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崛起,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宇树的横空出世,同样是因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水到渠成。
在许多人眼中,新技术的发展,确实给中国创造了超车的“弯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透露,两个月前,他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创始人马克·雷伯特(MarcRaibert),进行了一番非常深入的交谈。过去,波士顿动力选择了液压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可以直接避开西方世界竖立的技术壁垒,跳入电驱动机器人的赛道,一如避开燃油车、主攻电动车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王兴兴,正是机器人宇宙中的“搅局者”。
他并不像一个典型的创客。据相关媒体报道,王兴兴的本科不是毕业于名校,曾因英语没过线,错过浙大研究生,也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许正是因为种种非典型性,他的第一款自制机器狗曾被投资者拒绝。
可王兴兴又是一个典型的创客。他曾在专访中透露,从小痴迷电子类产品,甚至还在小学时,就自制过一台直流电机。在上海大学就读期间,他不走寻常路,避开了液压机器人方向,坚定地认为电驱动是机器人的未来,在校期间就做出了第一款机器人XDog。
虽然XDog没有第一时间拿到投资,但让王兴兴顺利拿到了大疆offer。在他工作了几个月后,XDog被国内外媒体旋风式报道。这只机器狗,被认为是全球首个四足机器狗的技术方案,并且彻底改变了科技界对机器人技术路线的认知,电驱动机器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是2016年。王兴兴辗转上海、深圳后,回到杭州创业。
这一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首次主持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是第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数字经济合作倡议。乘着数字经济成为全球摸索新增长模式一致选择的东风,杭州拉开了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序幕。
企业家+科学家
涌入宇树的,是谁?
“大部分是客户。”市场,对于黄嘉玮来说,正在快速增长。根据行业数据,宇树的机器狗产品,在全球出货量中占据超过60%的份额,客户阵容星光熠熠,包括亚马逊、谷歌、英伟达、Meta等国际科技巨头。
宇树已经是全球机器人市场的“王者”。或许是看到了机器人产业的无穷潜力,杭州2024年将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列为了五大风口潜力产业,并且抢先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
攻占全球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一直上演的故事。
但在高科技领域,中国科技新贵的崛起,不再单纯依靠简单粗暴的成本优势。
宇树就在机器人领域,展现了中国新兴科技势力“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实力。在王兴兴推出电驱动机器人以前,驱动机器人的主流方案,是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液压方案。虽然优点明显,但缺点同样突出:制作精度高,贵,难以商业化。
王兴兴所带来的改变,是使用电机直驱的动力方式,让机器狗活灵活现,大大简化了机械复杂度及成本,将商业化变为可能。
在商业化过程中,宇树仍然被冠以“价格屠夫”的名号。
黄嘉玮的描述中,王兴兴是一个“细节控”。作为技术掌舵人,王兴兴会亲自严格把控产品细节,细到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的数量。
对成本的极度把控,或许是因为王兴兴在大学时,就知道了降本增效的重要性。他小时候只能用零花钱买工具,本科时期仅花2万元就做出了XDog,研究生毕业想要创业时,遭到了投资人的拒绝。而在创业次年,他又遇到了融资快要花光的困境,一度停掉了自己的待遇,才维持公司正常运转。
成本极致控制+技术率先攻破,这种商业化思维与科学家思维的融合,开启了机器人领域的“宇树时刻”。2024年5月,当人形机器人能否进入人类生产生活面临热议时,宇树直接以9.9万元的震撼价格,发布了G1人形机器人,打破了行业价格底线,把市场上数十万元乃至百万元的机器人打得手足无措。
照此发展,宇树会是机器人领域的大疆吗?杭州会有自己的大疆吗?
这些年,当大疆所代表的硬核科技产业异军突起时,有人不断质疑杭州产业结构偏软,有人觉得杭州错过了新能源和集成电路等产业的风口。
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杭州显然看到了王兴兴这类创业者身上的潜力,一旦科学家拥有市场化的思维,那也许就是无数个大疆的崛起。因此,杭州响亮地喊出了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在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中,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转化、在杭应用。
所以,王兴兴从杭州走到全球科技界的镁光灯下,并不是一次偶然,更像是杭州硬核科技产业从培育、蛰伏到爆发的一次必然。
大胆的务实谨慎派
春节期间,没有人会料到,宇树又在全球社交媒体爆火了。
今年春晚,十几个人形机器人身着秧歌服、手持红手帕登上舞台,与舞蹈演员们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场创意融合舞蹈《秧BOT》。它们动作精准流畅,机械臂灵活挥舞着手帕,步伐与鼓点完美契合,每一个舞步都充满科技感,引爆全国观众的眼球。
其实在春节前夕,宇树就公布了旗下人形机器人G1的视频。相比去年12月特斯拉发布的Optimus行走视频,G1秀出的行走能力,更为顺滑和拟人,通过铁路、草丛、山地等场景不在话下,被网友称赞为“地表最强机器人”。
这颠覆了宇树自己的预判。2020年之前,王兴兴明确表示,不会做人形机器人,因为那时看不到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实用价值,反而是四足机器人更容易被商业化。
“但是技术发展得超出了意料。”黄嘉玮说,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马斯克开始做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次年便有客户带着订单找到王兴兴,询问能不能做人形机器人。于是,宇树在2023年上半年入局。
宇树的赛道切换,反映了王兴兴是一个务实的谨慎派。他不介意自己说的话下一秒就被推翻,不断学习、跟进新技术甚至继续领先,更重要。
纵然当下人形机器人已是最火热的赛道,王兴兴依然是一个“想法大胆、行动谨慎”的务实派。
宇树又下了一个预判:在2025年年底前,全球至少会有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实现工业场景的商业闭环。王兴兴认为原因很简单,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进步非常快,技术一旦变得更好,有些简单工业场景的落地就可以做了,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件事情。
看样子,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奇点,随时会来临。但王兴兴在人工智能投入上,依然保持克制。克制地跟进,核心原因是他认为,“AI太烧钱了”,在目前技术路线不是特别清晰的情况下,哪怕有很多钱和资源,也使不上太多劲。
不过,王兴兴相信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终会到来:人形机器人装备了通用智能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和任务。“我觉得这会真正解放人类。”王兴兴说。
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前夜,也是城市大洗牌的前夜。一直在数字经济最前沿的杭州,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作“下一个20年”的入场券。
2024年初,杭州将人工智能形容为杭州发展下一个“黄金二十年”的入场券,并部署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数据共享高地,培育“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新三角生态。
今年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万卡大科学与工程计划”,由之江实验室主导建设。按照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的介绍,他们仅用了200多天时间,就率先建成目前国内领先的最高性能、最高密度的万卡集群,了解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能力,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保证。
未来,如果宇树能在杭州创建机器人世界的“科技树”,也不必过于惊讶。就像宇树在B站发布的动态:“最激动人心的科技时代,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见证科技奇迹!”
(谢晔、张彧、张留、吴鑫、陈晓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