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今日浙江  >> 查看详情

穆罕奈德和他的四个餐厅

2022-12-14 18:53:34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5050次)

傍晚5 时,义乌市区稠州北路的贝迪餐厅门庭若市,熙攘人群中,不时传来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混合着诱人的异域美食香气,让人恍惚身处何地。

图为约旦人穆罕奈德·沙拉比。

有人将义乌形容为美食联合国,这与市场繁荣密不可分。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吸引一批批外商前来,他们在义乌经商、创业、生活,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缤纷的美食文化也随之而来。

贝迪餐厅创始人,约旦人穆罕奈德·沙拉比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当初选择义乌,是明智的。”飘香的故事,要从20 年前的那个深秋讲起。

2002 年,24 岁的穆罕奈德来到广州,在叔叔的餐厅里做帮工。餐饮从业经历,让这个肯吃苦、有想法的小伙子,萌生了自己开店当老板的念头。

去哪里开?广州等大城市租金高,小城市外国人又不多,没市场⋯⋯一筹莫展之际,餐厅的老顾客穆德,向他推荐了浙江义乌。

“那里是小商品的海洋,地方不大,却有全球各国的人在那做生意,很有前景,你可以去试试。”也门人穆德从事外贸生意,经常往返广州和义乌。其实,小小的餐厅里,因外贸生意人往来众多,义乌的名字早在穆罕奈德心中埋下了种子。

当年10 月,穆罕奈德第一次踏上义乌的土地。“房子不高,道路不宽,汽也不多,一眼望去全是黄包车。”这与广州形成鲜明对比,他心里也犯嘀咕,“这里会有外国人么?”

巧的是,他来义乌之时,正好是第四代、第五代市场更迭之时,这个细心的“老外”带着憧憬,调研了篁园、宾王市场,和新建成的国际商贸城,心里的石头一下落了地,“市场里,带着翻译的外商随处可见;各大宾馆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

他当即决定与叔叔合伙,开起了义乌首家外国餐厅——“MAEEDA”,选址就在稠州北路235 号。这里与义乌市场,仅一街之隔。开业当天,在义外商们纷至沓来:“终于能在义乌吃上家乡菜了。”

穆罕奈德(右)在餐厅忙碌。

彼时中国初入WTO,正值外商涌入义乌的黄金时期。作为广州的分店,“MAEEDA”不仅慰藉了乡愁,还成了贸易的纽带。“很多要来义乌做生意的广州外商,找的第一个人就是我,接送、吃住、市场调研,一条龙服务。”

挣得第一桶金后,2004 年穆罕奈德在义乌开起了自己的餐厅——“AQSA”。

餐厅的经营状况,如同一张贸易晴雨表:尽管陆续冒出了多家外国餐厅,“AQSA”的日均客流不降反增,达到“MAEEDA”时期的3 倍。穆罕奈德将餐馆改名为“花”,并自己设计白色花朵的标志,寓意包容万象的幸福之花、和平之花。

什么行业最吃香,什么产品最好卖⋯⋯走进“花”餐厅,如同走进了另一个“生意场”。

耳濡目染的穆罕奈德,也尝试做起外贸生意。第一笔买卖,是为沙特阿拉伯一座城市购置门牌号。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他找到武义一家工厂,从打样品到生产、运输一手操办,顺利拿下了这笔60 多万美元的大单子。“产品不好可以换,平台不行可以换,物流不顺也可以换,选择永远比困难多,义乌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摸爬滚打多年,义乌给了他一种底气,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朵“花”甚至开到了世界论坛上。2014 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述了“花”餐厅与穆罕奈德的故事,生动阐述了中阿友好关系。

到2018 年,“花”餐厅再次升级,面积扩大3 倍,达1500 平米,并正式更名为“贝迪”餐厅。日均客流量,高达2000人次。

“我到义乌20 年,爱人是中国人,两个儿子都在这里出生。”穆罕奈德说,“‘花’代表梦想,‘贝迪(BEYTI)’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我家’。如今我的梦想在义乌开花结果,我的家就在这里,我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

今年义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穆哈奈德不仅捐了4 万元,还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支持抗疫。

“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很有责任心。”妻子刘芳说,这些年里,穆哈奈德先后把16 个堂兄弟带到义乌,开餐饮、做外贸,在义乌发展事业。

子承父业,他们的大儿子安纳斯已经在餐厅当起实习生,开始熟悉整个经营流程。

此时的义乌,每年来采购的外商已超过56 万人次,穆哈奈德这样常住义乌的外籍人士,也有1.5 万人。

包容的环境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他对义乌充满了归属感。“除了做买卖,我们还可以像义乌人一样,在这里乘公交、买车买房、看病、上学。”穆罕奈德说。(杜羽丰、何贤君、肖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