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今日浙江  >> 查看详情

ZHE里最美|庆元月山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村春晚

2022-01-27 20:50:58 来源: 浙江日报 阅读 (5397次)

1月25日晚上7时,庆元县月山村灯火明亮,人声喧闹,街巷里飘着黄粿和炒米糖的香气。腊月廿三,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年味最浓处,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三二一,开始!”随着摄影师发出指令,舞台亮起,鼓声奏响,村民们纷纷亮相,秀绝活,演好戏。一年一度的月山春晚,如约而至。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月山春晚已经连续两年以线上直播形式 和人们见面。 月山村,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乡村春晚。1981年,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在此上演,42年来从未间断。一幕幕乡土味十足的节目,记录了村民们的小康生活新图景。

笔者走进月山村,当了一回幕后工作人员,看看村民们如何筹备一台“云上”的乡村春晚,体验舞台背后的山村如歌岁月。

月山村是一个偏远的村庄,距离县城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曾经每到腊月廿三,众多游客、返乡人员会来此观看 乡村春晚演出。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吴亦健告诉我们:“咱们和观众‘云上’见!”今年的月山春晚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直播。

线上直播,村民们能不能应付得来?面对我的疑问,吴亦健完全有信心,县文化馆的老师前来指导,他们还邀请了专业的摄像团队。关键是,村民们演了这么多年,都是“老戏骨”,面对镜头不怯场。

寒冬里,吴亦健的额头上还有汗。 他是今年月山春晚的总统筹,早上7时就开始忙着协调演员、布置场景。“今天,你就跟着我做助手,先去菜地里吧!”

为什么先去菜地?我满心疑惑。拿上菜刀和篮筐,穿过街巷,绕过民居,沿着山路,我们来到山脚下的一片农田。月山村海拔800米,生态好,蔬菜品 质优良。眼前的油菜滴翠,长得有我小腿那么高。“刀面斜着,要砍到土里。”根据吴亦健的经验,我拿着菜刀,一刀入土,一手拎起整颗油菜,“还挺重!”

“大概3斤多吧,品相不错。”吴亦健一边打量,一边“安排”好了这颗油菜的 “下半生”:今天,去节目里被某个村民用来吆喝,明天就得拿去下锅。来到文化礼堂,我看到了更多具有乡土气的道具——沾着露水的白胖大萝卜,刚从附近的山头薅下来的藤草,扁担、藩篱、碾米的磨具……这都是村民们从自家带过来的。

用来挑蔬菜的扁担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戏龄”,上面留着歪歪扭扭的几个字:“月山春晚,这是一个村子的集体梦想、精神家园。”舞台的角角落落,都凝结着村民们的智慧和心意。

待人员入场后,我一进后台,只觉得眼前一亮:原先和我在村里打了个照面的人,都变了模样。廊亭里穿着校服、玩跳棋的小男孩,变成了青布长衫的小书童。在乡镇窗口工作的女生,一身红裙,正念着主持词。

“来,试试这个担子结实不。”刚把两个箩筐在扁担两头系紧,我就被村民吴远洋邀请来“走个戏”。箩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看着挺沉。我蹲下身,试着挑起了担子。才走了两步,就有点喘不过气。

吴远洋已经70岁了,今晚他可是要挑着担子在舞台上走一圈呢。年轻的时候,村里还不通公路,他和父亲常常挑着担子、走小路进城做买卖,一挑就是半天。旧日的记忆,如今成了舞台上的一幕戏,让他感慨不已:“生活的变化太大了,我开心。能给大家伙表演,我更开心!”

晚上7时,直播正式开始。整个文化礼堂在一刹那间变得五光十色,我心里也跟着激动起来。小孩、青年人、老人一一走到灯光下,神采飞扬。

乡里村里不少干部都去县城培训过,包括灯光、舞台布置、剧本策划,他们心里都有数。“我们都是身兼多职的,哪个位子缺人了,就得顶上,所以要不 断给自己充电。”吴亦健告诉我,去年来调灯光的人,是村里的会计。村里有些老人,还自学办公软件、音频剪辑,就是为了能随时进行创作和排练。

“月山美哟月山高,举溪八景风光好……”晚会开场,一曲《月山美呦月山高》响起。一群身穿深蓝布衫的妇女,手拿草帽,舞姿灵动,歌声清亮。

手持香菇的孩子、拿着黄粿吆喝的老大爷……演员们一一登场。

1 个半小时的直播结束,收获了超过百万人次的在线观看。“收工啦!”摄影师带着兴奋,高声喊了一句,我的心也跟着放松下来。 (水蓝薇 邱建平 张丹萍 吴怡庆)

月山春晚演出现场。

月山春晚演出现场。

一根“演出”了十几年的扁担。

风景秀丽的庆元月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