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是首要议题
对中国民众来说,默克尔是常客——她是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来华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在过去 11 次对华访问中,默克尔先后到访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合肥、沈阳、深圳等多座城市,会见政要商贾之余,也给普通民众留下平易近人的印象。2006 年 5 月,她在北京的菖蒲河公园散步,与晨练老人们一起玩太极球;2014 年 7 月,她访问了 " 天府之国 " 成都,跟川菜大厨学做宫保鸡丁;2015 年 10 月,她在中德共建的安徽合肥学院品尝学生酿制的黑啤,还在合肥市郊的乡镇小学教孩子们做算术题。从沿海到内陆,从西南到东北,从城市到乡村,过去 14 年里,默克尔在中国多个角落印下足迹。德国前驻华大使柯慕贤认为,默克尔是 " 来华次数最多、最了解中国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
这次访华,根据德国政府网站发布的声明以及多家外媒的报道,默克尔将 " 打卡 " 北京、武汉两座城市、出席多场活动:与李克强总理举行早餐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欢迎仪式,讨论双边关系、经济政策和国际问题,并举行联合记者会;与习近平主席共进晚餐;率领大型商业代表团,出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会议和中德对话论坛闭幕会议;参观中德两国企业;参观位于武汉的中德友好医院,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演讲等。
不难发现,默克尔此访延续了率大型商贸团同行、参观两国企业的传统,继续上演走访新城市、与当地民众亲密接触的 " 保留节目 "。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认为,从行程安排和站点选择看,经贸仍是此访最主要的议题;与此同时,中德互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德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 2019 年至 2020 年非常任理事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贸组织改革等全球性议题也是双方将要讨论的内容。
" 引人注意的是,这次默克尔将访问两家德国企业,都是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都在中国数座甚至十余座城市投资建厂,取得良好的成果。她为何一次访问两家业务相似的德企?在美国威胁要对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汽车业施加惩罚性关税之际,默克尔的站点选择给出信号:中国市场备受德方赞赏和期待。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很多德国企业率先从中方的新一轮举措中获益,它们希望拥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前景。" 郑春荣指出。
此外,德方也有意愿加强人文等领域交流,促进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有媒体置评,默克尔再次访问中国的大学,显示了她对年轻一代在促进中德关系方面所起作用的深刻理解,这可能是她作为德国总理留下的政治遗产之一。不少德国人期待,默克尔此行能为德国带去更多的中国经验、资本、人才和技术,推动两国合作更加多元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贸易是默克尔此访的最大目的和看点。一是国际层面,中美贸易摩擦、美欧贸易争端仍然悬而未决,同为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中德,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二是双边层面,中德贸易合作面临提质增速的需求,传统合作领域、合作项目遇到来自技术、行业变化方面的挑战,中德需要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尽快落实两国已经达成的诸如电动车、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合作。其次,早日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已成为欧方的一大关切,双方就此已谈判多年,相关条件逐渐成熟。默克尔此番可能会站在欧盟立场,向中方提出欧洲方面的期待和要求。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向前发展,或是此次双方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样一来,中欧之间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在会谈中对德国和欧洲不断增加的投资审查表达关切。另外,默克尔曾在 6 月 G20 大阪峰会上表示,德方愿同中方探讨 " 一带一路 " 框架内合作。双方可能会在此访中谈及相关话题。
多边主义再确认
默克尔上一次访华是在 2018 年 5 月。当时,特朗普政府祭出的 " 钢铝税 " 悬在欧洲头顶,美欧贸易磋商并无寸进。有外媒指出,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对抗路线,让默克尔原本常规的就职访问具有特别的意义,德国和中国突然站在了一起。一年后的今天,默克尔再次向东出发时,国际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评论称,此次访问正值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威胁、国际金融市场因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发动贸易争端而动荡之际。受到上述等因素影响,近段时间,德国经济呈现走软、衰退的趋势。德国央行指出,第三季度的增长数据可能表明,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正陷入衰退。与此同时,令人欣喜的是,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近 2000 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继续稳步增长。中国连续三年位列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不仅是向德国出口产品最多的国家,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德国亚太商会常务董事弗里多林 · 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指出," 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许多经济体都面临困难……中国市场对德国越来越重要。德国代表们希望找到改善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途径。" 德国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活力将为德国带来更多机遇。
专家认为,德国的经济问题增加了德方讨论经贸合作的必要性,但外部环境的延续和变化或许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美国对其主要贸易对象国(包括中国、欧盟)持续施压的整体态势并无改变;但另一方面,美国也存在一些新的动向,可能进行策略调整,比如在中欧之间做区分,拉拢欧洲向中方施压。" 崔洪建指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访问欧洲时就提出一个新概念——重启美欧关系,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会采取利诱的手段,说服欧洲国家转移 " 目标 "?事实上,这种观点在欧洲存在一定的市场。
面对上述新局势,崔洪建指出,中德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共识上。今年下半年是个节点,不少悬而未决的事务可能都会产生结果,包括美欧贸易谈判。在美国的现行政策下,如果大家各自为战、如果德国或欧洲的态度有所松动,它们将沦为单边主义的下一个受害者。因此,中德需要对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的立场进行再确认。郑春荣指出,德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中德加强合作、寻找共同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对于维护世界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挡不住的彼此需要
就在默克尔访华之际,一些欧美智库、研究机构似乎有点坐不住。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日前在网上发文质疑,德国软化对华立场?文章称,在柏林,政府中有一派认为应通过更广阔的战略角度看中国,另一派则不愿看到对华经贸关系受损。最近,后者似乎占据上风。有人担心,默克尔政府或许会因为经济原因软化对华立场,并防范不可靠的特朗普治下的美国。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 " 杂音 " 不足为怪。默克尔去年访华时,就有外媒指出,她面临一道复杂的公式:中欧美三角关系,即面对华盛顿和北京这两个困难合作伙伴,欧洲如何保持平衡关系。
郑春荣指出,必须承认,中德关系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些杂音,也存在一些与中德关系大局不相匹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但这些想法不会轻易影响中德关系的大局。在全球经济和国际格局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这些杂音挡不住中德两国的彼此需要。
" 中德之间已形成一种源于产业结构差异和互补性的贸易依赖,这是经济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崔洪建指出,但德国内部仍有一些疑虑,这也体现了一部分德国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希望维持与中国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又担忧,这样的经贸关系会影响到政治、社会层面。德方这样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中国不是美国,不会像美国那样通过经济上的联系来施加自身的政治影响、干预对方政策。" 这也回到中德关系、中欧关系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即双边合作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原因来自欧洲方面,欧洲(包括德国)长期以来在很多方面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展望未来,一方面,欧洲国家应在意愿上更坚定地区分什么是自己的利益、怎样取舍对自身更有利;另一方面,要从能力着手,中德、中欧需要培育出更多具备深厚基础和丰富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合作领域和成果,激发起中欧合作的内生动力和稳定基础,不再随风起舞。"
其实,放眼欧洲,中德关系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经贸总量、投资合作、高层密集互访等。中德不仅有政府间磋商机制,还有 70 多个对话合作机制,为增强政治互信、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提供制度保证。
" 德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还将在 2020 年担任为期 6 个月的欧盟轮值主席国,默克尔准备在 2020 年组织一场中欧峰会,帮助加深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人们有理由期待,默克尔此访能为中德关系下一轮发展做出中长期规划,也将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郑春荣如是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安峥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