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开渔节里的广东智慧:芯动力赋能,装备助“耕海”

2025-08-17 21:28:03 来源: 21财经 阅读 (8725次)


       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琦 阳江报道

       阳江海陵岛畔,千帆竞发,万人涌动。 

       8月16日12时,开渔令准时吹响,渔港引擎轰鸣,3400余艘修整一新的阳江渔船与万千南海渔船一起,冲向丰饶的南海渔场。此次渔船出海规模刷新记录,成为2025年南海开渔季的“高光时刻”。由此,广东沿海各地浩荡开启新一轮耕海征程。

       如今的开渔季,已从单一仪式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

       8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在阳江海陵岛举行,重头戏处处上演。非遗渔家婚嫁的队伍在千人的渔家大宴中巡游,渔民在庄重的祭海典礼上与醒狮共祈丰收;政产学研媒共聚阳江旅游推介会,“阳江海鲜”区域公用品牌重磅首发。此外,第37届Manhunt世界男模&JGQ世界女模粤港澳大湾区总决赛、滨海风情摄影赛、沙滩音乐会、夜光风筝嘉年华、大角湾烟花秀等活动接连举办,“头鱼拍卖”还将于明日在线上、线下同步开槌,争夺开渔头彩。

       阳江海洋资源禀赋突出,风电领跑全国、渔业实现多个“第一”。此次开渔季盛况,亦可见阳江海洋经济种业固本、装备强基、文旅增值的三重突围路径。

       “阳江海鲜”品牌的首发底气,源自其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40%以上的种业优势,也是其产业的源头竞争力。出海的3400余艘现代化渔船,连同深水网箱、全球首创的“渔风融合”等前沿装备体系,构成阳江渔业的硬核实力,不断拓展着深远海的生产边界。滨海文游消费热背后,阳江的渔旅融合战略正激活产业链下游价值,推动渔业向服务经济延伸。

       事实上,依托厚实“家底”,广东海洋经济已经连续30年位列全国第一。据悉,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增速再创十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标志性的桁架类网箱数量每年翻一番,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广东闸坡渔港,千帆竞发奔赴南海。袁思杰、岑儒轩/摄)


       “芯”动力:鳜鱼苗产量超全国七成

       种业是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链的核心。

       “发展海水鱼苗产业,必须突破人工繁育技术瓶颈。”其公司创始人是广东甚至全国率先攻克金鲳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渔民之一,阳江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俊耀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大约在20年前,当地的金鲳鱼苗基本靠野生捕捞,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但金鲳鱼养殖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很适合产业化运作。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其掌握了卵形鲳鯵(黄腊鲳)特优品种海水鱼类种苗繁育技术,并繁育出卵形鲳鲹、白花鱼、石斑鱼等20多个优质的海水鱼类品种,填补了当地及全省在海水鱼类人工繁育种苗的多项空白。

       如今,金鲳鱼一跃成为阳江的“第一海水鱼”,阳江也不断推进一体化繁育,促进种苗产业集聚成势。 

       南方财经记者从阳江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在海水种业方面,阳江从事海水种苗孵化生产的农户有1000多户,孵化场(点)500多个,成功创建7家省级良种场和1个市级海水种苗产业园。目前全市蚝苗年产量45亿粒、虾苗年产量88亿尾、海水鱼苗年产量33亿尾,海水鱼苗总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年产值近9亿元。 

       淡水种业方面,阳江也已建成超600个鱼苗孵化场(点),年孵化各类鱼苗3650亿尾以上,年产值近5亿元。尤其是鳜鱼苗孵化闻名全国,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

       广东海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获得了鞍带石斑鱼抗病性状分子标记,并结合育种值分析筛选抗病亲本,培育出抗病家系。据悉,目前公司保有经过选育的优质石斑鱼亲本1000尾以上,后备亲鱼3000尾。

       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现代化产研实验室,正是阳江及全省种业保持优势、持续创新的关键路径。

       据悉,阳江引进了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团队,在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解决苗种繁育、养殖过程中的难题。此外,阳江还建成南海特色海洋牧场鱼类遗传育种中心,成功培育出石斑、鲷科鱼类等30多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

       研发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配套技术的普及应用。近年来,阳江推广高位池盖顶、小棚房等养殖模式,使养殖水质、温度、盐度可调可控,能满足养亲体保种、苗种繁育所需的严苛条件,显著提升了鱼苗成活率与整齐度。由此,阳江海水种苗企业也加快从“小、散、弱”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型。

       “经我们公司自主改良的理想星斑鲷鱼苗具有长速快、产值高的优点,粤闽一带每年可繁殖4到5次,且售价接近红罗非鱼。与养殖体系配套的循环过滤系统能实现自清洁,免换过滤器材。同时,养殖水体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其亚硝酸盐、氨氮、PH、溶解氧、总碱度等指标都可达到中国渔业建议值。”阳西县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经过30年的摸索与养殖户间的“传帮带”,阳江已形成“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循环生产链,为建设“蓝色粮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看向全省,广东以“业主制”“赛马制”为导向,汇聚了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海水鱼类苗种产量、虾苗产量等均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约一半。


       硬实力:耕海重器向海洋要食物

       在沿海地区,开渔的传统几乎和渔业发展史一样悠久。捕捞季后,渔民们每年会为海洋生物留出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靠海吃饭”的渔民们深谙伏季休渔的生态辩证法。

(广东闸坡渔港,阳江渔船依此出发。张梦琦/摄)

       阳江不仅海洋捕捞产量多年居全省前列,其水产养殖也初具规模。在阳江东平镇渔港码头,每天清晨都有大量鲜活的金鲳鱼上岸,通过冷链运输直达珠三角,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休渔期水产的重要补充。

       这些来自深海的优质金鲳鱼,产自阳江位于东平大镬岛附近海域的开放式海区离岸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有200多口深水网箱,最高年产优质海水鱼达5000多吨,成为全省典型。 

       如今,阳江全市已建成青洲、大镬、大树岛屿三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目前正依托海岛避风、中转等功能,重点对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原有网箱养殖基地进行规模拓展。 

       深远海养殖远比常规养殖复杂得多,打造“海上新广东”,离不开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产业的强力支撑。据悉,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为3.97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43万公顷,产量82.05万吨。 

       阳江市政府副市长关天表介绍,目前阳江打造了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正在有序推进,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

       其中,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

       8月13日,“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全国首创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能从根本上改变海水养殖“看天吃饭”局面。

       阳江海伽阳投资开发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姚汝群向南方财经记者透露,“海陵岛一号”将实现生态化、创新化、智慧化的渔业养殖。该项目总投资约8000万元,投产后预计养殖量达1700吨,年实现产值近5000万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2.5亿元。项目二期将试点升降式重力网箱,下潜深度可达8米以上,预计年产量约10000吨,年均产值预计达3.8亿元。

       随着全产业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加快推进,近年来,众多像“明渔一号”“海陵岛一号”一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正在广东沿海铺开。广东最大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全国首台具备升降功能的桁架类网箱“联塑L001号”、全国最大具备升降功能的智能化桁架类网箱“湛农1号”……目前,广东的抗风浪网箱等技术全国领先,已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396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不仅如此,广东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的相关技术、产品已经辐射全国主要沿海省份,设计生产的智能型桁架类网箱已在山东、福建、海南、香港等地广泛应用。 

       此次开渔季也吸引了香港公务员团队前来考察参观。香港公务员总工会副主席刘纬麒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来考察,觉得阳江及全广东的渔业都在蓬勃发展,整个产业非常现代化。阳江销往香港的海产品品质优良。”在现代物流系统下,阳江的海产品最快4小时就能在香港鱼市售卖。据海关统计,目前内地供港冰鲜海捕水产品中,每10箱就有8箱来自阳江。


       融合力:万家渔火飨文旅盛宴

       昨日下午,阳江海陵岛沉浸在浓郁的渔家风情之中。一只融合疍家婚嫁、阳江十八子刀等文化的表演队伍开启巡游。新娘华服与刀客英姿相映成趣,咸水歌声与铿锵锣鼓交织回荡。路两旁,赴渔家大宴的宾客举起手机,争相记录这场流动的文化盛宴。 

       “开渔季不仅是渔民的‘开工仪式’,更是渔家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渔家文化展览馆谭国良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渔家大宴是海陵岛疍家人的传统习俗,寓意鱼虾满舱、满载而归,其婚嫁习俗也是饱含渔家风情的非遗文化。这些场景重现,将助力疍家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IP。

       “我从第一年开渔季就参加活动了。近几年的开渔季越办越红火,这几天外地游客特别多,周边的民宿一房难求。”一位参与巡游的演员说。

(渔家大宴现场,阳江十八子刀文化馆主题巡游,吸引众人围观。张梦琦/摄) 

       事实上,眼前的南海(阳江)开渔季已历经了25年演变。据悉,1998年的开渔季仅为渔船鸣炮出港的单一祈福仪式;2005年首增渔家文化展览,吸引游客3000人次;2010年引入千桌渔宴试水“味蕾经济”,带动餐饮收入翻倍;2015年起结合国家级非遗“阳江山歌”、疍家婚俗展演,形成七日主题文旅周;至2023年全面升级,形成了生态、文化和产业三合一的融合运营模式。

       关天表表示,开渔季是广东重要的农文旅活动之一,不仅促进渔业振兴,还带动滨海旅游、餐饮、文化等产业发展。阳江通过办好南海开渔季,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上能源、海水种业、海工装备等产业,打造“蓝色粮仓”,加快实现蓝色崛起。 

       近年来,阳江市把开渔季作为重要的文旅平台,充分发挥海陵岛的海丝文化、南宋遗迹与疍家风情的文化特征,把非遗展示、滨海景观与休闲体验深度结合,打造出“观开渔、品海鲜、赏民俗、游滨海”的文旅场景。

       据悉,当地官方预测,今年开渔季期间每天能吸引游客量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 

       如今,阳江在滨海旅游方面,阳江构建了“28个A级景区+6个文旅特色镇+N条精品线路”立体矩阵,国际风筝节、开渔季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年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55亿元。

       现代渔业是一个涉及养殖生产、市场销售、用海管理、休闲娱乐等全产业链的复杂工程,需要全链条发力。在6月26日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多个地市相关负责人在交流发言环节都谈到了当地发展现代渔业的“链式思维”。

       姚汝群表示:“阳江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海陵岛一号’养殖平台的定位就是‘养殖+文旅’双驱动,打造集养殖、加工、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的海洋牧场综合体。”

       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阳江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悉,“十四五”期间,阳江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生产总值由2021年413.9亿元跃升至2024年495.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4%,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30.4%。

       (作者:张梦琦,视频袁思杰 编辑: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