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美国研究中心(United States Studies Centre)发布了一份报告,称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失去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首要地位”,变成了一支“正在萎缩的力量”。而这些专家给美国开出的“药方”则是“加强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集体防御’”。
这份名为《避免危机: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战略、军事开支和集体防御》(AVERTING CRISIS: AMERICAN STRATEGY, MILITARY SPENDING AND COLLECTIVE DEFENCE IN THE INDO-PACIFIC)的报告由该中心主任阿什利·汤森(Ashley Townshend)、研究员布兰登·托马斯-诺恩(Brendan Thomas-Noone)和助理研究员玛蒂尔达·斯图尔特(Matilda Steward)共同完成。
在报告摘要部分的第一句话,这些作者就写道:“美国已不再享有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至高无上的军事地位,其维持力量平衡的能力越来越不稳定”。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边界位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所谓“第一岛链”。但作者认为,美国过去二十余年里在中东付出了太多的损耗,并认为为中东地区“治安战”服务的体制不适合所谓的“大国竞争”。
报告称,美国目前正处于“战略破产”的危险之中,因为美国政治和外交界坚持一种过时的“超级大国心态”,即认为美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领域都拥有无可匹敌的实力,不需要在二者之间战略权衡。
这种心态反映到现实中就是,美国在过去几十年来“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中一直致力于加强并维持同时打击多个对手的能力,结果这种努力影响了国家的财政,而财政问题反过来又迫使美国国会压缩军费,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报告对美国国防战略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它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由于政治、财政和内部压力的综合因素,美国的国防预算不太可能满足其国防战略的需要。”
该报告的作者门希望美国把战略注意力集中在单独一件事务上——或者说,按照他们的意思,转移到“与中国在西太平洋的竞争”上。他们认为,美国目前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并没有为一场大国之间的竞争做足够的准备”,甚至已经成了该地区一支“正在萎缩的力量”。相反,中国的军事实力却在不断提升之中。
自1991年以来,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中队数量减少了58%,而战斗机的平均机龄也达到了26年。与空军相似,美国海军的力量自1987年以来也一直在下降,从当时的594艘舰艇下降到了今天的290艘。
报告以“菲茨杰拉德”号和“约翰·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2017年发生的两起撞船事故为例,称美国海军体量的下降已经影响了其训练水平和部署效率。
美国军事人员的数量在冷战后期出现了明显下降。(图自该报告)
在日本横须贺港干船坞中等待维修的“菲茨杰拉德”号。(图自该报告)
报告还提到了战略威慑力量,渲染“中国导弹威胁”。作者声称,“中国越来越多的精确远程导弹,对美国及其盟国在西太平洋的几乎所有基地、简易机场、港口和军事设施都构成了重大威胁……由于这些设施有可能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小时内就被精确打击废掉,美国在该地区自由调动前线部队的能力也受到了挑战。”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向军方询问。我能告诉你的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在报告的末尾,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不过这些建议与其说是提给美国政府的,还不如说是提给澳大利亚政府的。
这些建议的第一条就是“与地区盟友一同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进行集体威慑”。他们希望澳大利亚政府“改变行动与战略规划”,用“复杂的高端能力”来满足其“盟友”的需要。
此外,报告还建议澳大利亚将其国防资源从中东地区转移到印度-太平洋。它说,在2001至2018年间,澳大利亚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总共花费了147亿澳元(约合人民币703亿元),同期只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花了39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
报告作者认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让澳大利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获得的战略收益回报是“可疑的”。
他们还希望澳大利亚在其人烟稀少的北部地区进行更多建设,因为该地区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发生重大冲突”的背景下可以为其“盟友”提供人员及物资的中转节点。
从已经发生的新闻来看,澳大利亚似乎也的确有此打算。7月30日,澳大利亚外长佩恩表示,美国政府计划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增建新的军事基础设施。这项计划将耗资2.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