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他是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也是许多七零八零后记忆里青春的光影;在瑞典,他像一场漫长冬日后的春天,唤醒了冰封的北欧对东方世界的好奇。《中国电视》邀您关注5集融媒体特别系列节目《遇见·欧盟篇》,了解北欧乒坛传奇“老瓦”——简·诺瓦·瓦尔德内尔( Jan-Ove Waldner)的中国情缘。
(简·诺瓦·瓦尔德内尔)
从俱乐部“吉祥物”到天才少年
上世纪70年代,六岁的“小瓦”在斯德哥尔摩第一次跟乒乓的相遇,因个子太小,被大人们戏称为俱乐部的“吉祥物”。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小不点在第一次训练后,就惊人地被破格接纳为正式成员。“我那时个头很小,虽然已经六岁,但看起来却像只有四岁,”“老瓦”笑着回忆,“但我真的太喜欢打球了。”
1975年,10岁的瓦尔德内尔凭借天赋与努力一鸣惊人。他在青少年组的比赛中赢得了他的第一个瑞典全国冠军,引起了当时乒乓球界的注意。随着实力不断提升,他的名字也逐渐传到了世界的其他角落。
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乒乓球发展的黄金时代。郭跃华、蔡振华、谢赛克,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都是世界冠军级的存在。14岁那年,“小瓦”兴奋地接到了中国乒协发出的邀请,前往上海进行了为期七个星期的交流训练。
这是“小瓦” 第一次踏上东方大地,也是他接下来一生中国情结的起点。他表示,“中国人打法非常不同。欧洲选手都用横拍,而他们用直拍握法”,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打法,对他而言是极大的幸运与优势。
(“小瓦”(正中)受邀第一次来到中国交流训练)
奖杯与汗水:中国队的劲敌,赢得了中国的爱
回到瑞典后,瓦尔德内尔一头扎进了训练。与其他欧洲球员每天训练两小时的习惯不同,他选择全天候封闭式训练。更可贵的是,他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宝贵经历,融合中西打法,独创出了“瓦式”发球法——既保留了横拍的爆发力,也借鉴了直拍的灵活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瓦尔德内尔赢得世锦赛男单冠军,1990年拿下世界杯冠军,1992年登顶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乒坛历史,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获得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大满贯”的男子运动员。
在那个几乎被中国选手统治的乒乓球世界里,这位来自北欧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彼时中国队最不可忽视的对手。“打败老瓦”曾一度被中国队当作头号目标。
矛盾的是,中国球迷对“老瓦”的感情却始终复杂——既敬佩惊叹于他高超的球技,又痛恨他战胜中国队的次数。
许多人至今仍难以忘怀那场发生在1995年天津的世锦赛男团决赛。国乒与瑞典队再度狭路相逢,全国上下万人空巷,在电视机前屏息观战。首场对决,瓦尔德内尔迎战主场中国队王涛,苦战三局,最终以2:1险胜。现场上千名中国观众自发起立为这位可敬的“敌人”鼓掌。那一刻,“老瓦”红了眼眶:“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最终,中国队绝地反击,以3:2逆转局势赢得了冠军。但对“老瓦”而言,那一天的感动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
(1995年天津世锦赛,中国队击败瑞典队赢得冠军)
乒乓无国界:缘分仍在继续
2016年,50岁的瓦尔德内尔宣布退役。退役后,他发起了“瓦尔德内尔杯”乒乓球赛,立志让乒乓球成为全球第一的运动。与中国“乒乓长城”鏖战二十余年,瓦尔德内尔从蔡振华打到了马龙,从“小瓦”打到了“老瓦”,也从对手变成了朋友。他坦言,中国早已成为他人生的重要部分。“我想成为中瑞之间的桥梁。”他这么说到,更用数十年的坚持践行着这个承诺,以乒乓会友、以真心筑桥。
有人说,瓦尔德内尔是瑞典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中国乒坛的“国外亲人”。可在“老瓦”自己心里,最珍贵的身份,或许还是“老瓦”这个称呼——那是中国人用爱与敬意,给他的中文名字。
(“老瓦”挥拍)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遇见·欧盟篇》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outu.be/ZPLl70PE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