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讯|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这座改革之城,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深圳河静静流淌,见证着深港两座城市的融合与发展。一河两岸、一园两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这片曾经的“荒凉滩涂”,如今已成为海关“智关强国”行动2025年“赋能行动”重点推动的开放平台,不断集聚深港合作的制度和资源优势,逐渐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
服务科研人员跨境流动
2024年8月,河套合作区旅检厅迎来首班跨境直通巴士。
“以往需要通过福田口岸乘坐地铁跨境通勤,现在只需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上车,经专用的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就能享受到‘点对点’地铁式通勤体验。从深圳分园到香港科学园通勤时长压缩至35分钟左右,效率提升超25%,仅用‘一杯咖啡’的时间!”经常往返两地的香港创业者何耀威感叹道。
据悉,针对园区科研人员需求,深圳海关结合通关时段、乘客数量、车辆类型等,实施“集约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有效解决人员流动线路交叉、候检区域通行不畅等问题,保障深港两地的“跨河者”便捷直达。科研人员在河套旅检大厅完成通关仅需1分钟。
创新科研企业监管模式
2025年1月,河套合作区推出全国首个服务科研机构的公共ERP系统。该系统搭载流程、项目、仓储、进销存、报关管理等5项核心功能,供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免费申请使用。
记者了解到,科研企业运送自用物资进出区时,通过公共ERP系统的“入库登记”“出库登记”模块完成科研货物信息进出记录,进行登记单申报,登记要素由原先的24项缩减为14项,精简近4成。
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商之一,公司关务经理聂求宝表示:“自用物资便捷进出区的措施实行后,我们公司在区内改扩建生产线所需的建筑材料能更快捷的进出河套深圳园区,极大缩短了工程时间。”
2025年前7个月,深圳海关已累计保障7亿元设备物资高效入区,累计助力39亿元科研设备落地河套合作区。
提升科研物资通关效能
河套深圳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2025年6月,在业聚医疗公司实验室里,首批经差别化合格评定的球囊扩张导管正投入到科研实验中,这种用于疏通冠状动脉狭窄的精密器械,能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帮助恢复血液流动,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我们对经香港进入河套深圳园区并仅在区内使用的法定检验工业品,‘一企一策’分类分级提出差别化合格评定方案,聚焦进口医疗器械品类相对单一企业提出的需求,在风险评估后以合格保证的方式开展评定试点。”深圳海关商品检验处机电产品与消费品业务科副科长刘佳铭介绍。
“过去我们需要提前跟海关确认上门日期,等待工作人员到厂查验,现在通过了海关的风险评估和现场考核后,企业按照规范开展自我验收并向海关提交《质量验收自我声明》,就能以合格保证的方式快速放行试点货物。”业聚医疗有限公司关务高级主管庄蔼琳说道。
据统计,企业在获得差别化合格评定试点资格后,整体现场查验比例降低90%。
从梧桐山到深圳湾,这条蜿蜒的深圳河,曾经是分隔深港的地理界限,如今却成为了助推两地科研创新的桥梁纽带。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海关将以“智关强国”行动为牵引,持续创新监管模式,促进科研要素流动,服务河套合作区深化改革开放,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