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这群“00后”,用算法和画笔让乡村活了起来

2025-07-24 23:29:53 来源: 南方+ 阅读 (9811次)

       今年暑假,一群“数字青年”走进乡村,把历史画上墙,用AR唤醒古村的文化记忆;把算法用在菜地,用人工智能(AI)为丝瓜“问诊”;把镜头对准猪圈,用影像识别帮生猪“说话”。

       在团广东省委持续深化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过程中,不少青年选择用技术与创意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受访者 供图


       AR让壁画“活起来”

       在江门鹤山龙口镇,一座有着75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霄南村,悄然发生改变。老墙变身画布,鲜卑纹样“跃上”墙头,AR互动、H5导览、文创产品等数智文旅新形式纷纷上线。

图2 受访者 供图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少炜介绍,在圩镇主轴,该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绘画的33米长“红旗渠颂”大型壁画,再现了龙口镇人“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沿街墙面上,红旗渠的壮观景象跃然墙上。同时,突击队还开发30余款融合鲜卑图腾与岭南元素的文创产品,构建出独具辨识度的古村IP。

图3 受访者 供图

       “我们希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霄南讲给更多人听。”突击队队员赖晓烔说,队员们白天在村里顶着烈日作画调试,夜晚讨论创意、完善模型,虽苦但乐在其中。

图4 受访者 供图

       在江门鹤山共和镇来苏村,另一支队伍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村落文化转化为可感可游的虚拟体验。

图5 受访者 供图

       华南理工大学“鹤山语景·村落乡韵”实践团基于村落景观资源,构建了“语言景观+数字技术”互动系统。他们通过收集古建筑、水文化、农具等资料,结合数字建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导览场景。只需一部手机,游客即可穿行村中各个文化节点,获取图文、音频甚至AI语音讲解,让文旅体验从“看风景”变成“听故事”。

图6 受访者 供图

       实践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语言景观+数字技术”应用,破解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瓶颈,为来苏村乃至县域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AI为丝瓜“看诊把脉”

       仲夏时节,肇庆封开县南丰镇开明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无人机缓缓升空。

图7 受访者 供图

       地头一侧,5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科技助农”实践团的学生正盯着屏幕,借助图像识别系统分析叶片上的斑点与纹理,用AI为丝瓜“看诊把脉”。

图8 受访者 供图

       “这套结合AI与无人机的蔬菜病虫害监测系统识别率超过96%。”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余松森介绍,团队以棱角丝瓜为试验品,通过深度学习优化ResNet50模型,实现对霜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高精度识别,识别速度为毫秒级。同时,还构建了病虫害知识图谱和报警机制,为农户提供早期预警与防治建议。

       “AI的价值,必须落在具体的场景里。”余松森解释,病虫害受光照、湿度、土壤等多重因素影响,表现形式复杂多变。识别系统不仅要看得准,更要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农业科研与管理决策。

图9 受访者 供图

       然而,这项技术的打磨并非一朝一夕。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书记林德丰介绍,该项目已持续两年,前期以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为主,如今则进入系统测试与实地验证阶段。“我们打造的是一个面向不同作物的垂直专项模型,目标是形成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解决方案。”

       “科技助农”实践团成员朱珂蒙坦言,田间真实环境远比实验室复杂,同样的病叶,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像纹理,甚至一张叶片上可能同时出现两三种病虫害。“这对模型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醒我们必须针对真实场景持续打磨。”

图10 受访者 供图

       “未来不仅要识别病害,更要连接防治。”林德丰补充说,团队已着手构建从识别到施药的联动机制,探索将AI结果与农药喷洒系统协同起来,真正实现“看得见的病,喷得准的药”。


       AI帮猪“开口说话”

       在云浮郁南县这辽村,烈日炙烤下的猪舍热浪翻涌。几名身穿防护服、脚踏雨靴的学生正猫着腰,在栏舍之间架设摄像头、调试设备,汗水顺着额头滑落。

图11 受访者 供图

       他们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猪’事顺遂”突击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智慧生猪养殖精准健康管理系统,走访郁南县5个镇,在猪舍里反复测试系统,尝试用AI提升传统养殖的效率。

       “养殖户最怕的就是猪多养一天,就得多搭一天饲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人畜共患病研究室副主任蔡汝健表示,系统通过影像识别,可精准检测猪的体重与行为状态,不仅能早发现病猪、提早出栏,还能生成健康数据用于防疫监管。

图12 受访者 供图

       “系统实现了‘测-控-管’一体化闭环。”突击队项目负责人王铭鹏介绍,系统利用深度相机结合深度图像技术,可精准估算猪只体重;通过跨模态融合算法分析行为数据,能提前识别疑似病猪;同时根据体重动态调整喂食量,从源头上减少饲料浪费。

图13 受访者 供图

       在连滩镇,年过半百的蔡大叔第一次见到用深度相机监测猪只健康,连连称赞:“以前全靠眼睛,现在一看数据就知道怎么喂。”

图14 受访者 供图

       然而,技术推广的过程并不轻松。队员们每天顶着高温进猪舍,汗水和猪粪味混杂已是“标配”。“我们全身都是猪味,打车时司机一路开窗,还猛喷香水。”队员刘宸笑着回忆。

       突击队队员赵韦杭笑着补充说:“刚开始还有点幻听幻视,听到装修声会以为是猪叫,看到草丛里的黄树枝,还以为是猪趴在地上。”

       尽管辛苦,他们却愈战愈勇。“我们年轻,就应该干。”王铭鹏说。

       “我们做的是一件有‘味道’的事情,这些不会阻碍我们前进,反而像是一种力量,督促我们每天回到屠宰场。”刘宸说。

图15 受访者 供图

       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萍丽表示,团队正尝试探索更加灵活的推广路径,让这项技术不仅能在规模化养殖中发挥作用,也能真正走进中小养殖户,发挥更广泛的效益。

       南方+记者 厉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