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十二屆台灣青年嶺南行—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營在清遠連州拉開帷幕。100名台灣青年走進壯瑤織錦基地,在洋溢著熱情的迎客酒中領略瑤錦魅力;随後乘船遊覽連州地下河,共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趟旅程旨在探索嶺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深化兩岸青年情誼。
營員們剛抵達壯瑤織錦基地,就被當地瑤族人民的熱情深深打動。身著民族服飾的瑤胞端著自釀米酒,唱著嘹亮山歌向客人敬酒。酒液醇厚甘甜,舉杯共飲間,營員們直觀感受到了瑤族獨特的待客禮儀。迎客酒的熱情還伴随著瑤族特色竹竿舞,台灣青年們在音樂與竹竿敲擊的節奏感染下,與當地村民一同起舞。他們在兩根竹竿滑動碰撞的空隙中靈活跳躍,舞步間,兩岸青年與瑤胞的距離悄然拉近。
「這是我第一次穿瑤族服飾,覺得特別有特色。我今天選的這件帶有牛仔風,特別符合我的風格,沒想到民族服飾與都市流行能融合得這麼好。」 首次體驗瑤族服飾的台灣高中生興奮地說。在瑤錦講解員的介紹下,台灣青年們了解到,這項起源於先秦時期的瑤族民間藝術,圖案豐富多樣,既有萬字紋、幾何紋等抽象圖案,也涵蓋植物紋、動物紋等自然元素。其最大特點是用色大膽,善用強烈的對比色調,極具民族特色。在瑤胞的生活中,瑤錦的身影随處可見,不僅用於制作衣服,床毯、被面、腰帶和頭飾上都能看到它的蹤跡。
團中的台灣學生看到瑤錦,不禁聯想到台灣的民族服飾。「台灣的高山族和阿美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沒想到和今天看到的瑤錦有這麼多相似之處,所以雖然是第一次見到瑤錦,卻覺得很親切。」 她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和特色,這些特色經過保護與流傳,會成為識別該民族的符號,必須好好保存和發揚。同時,她表達了對兩岸交流的希冀:「希望能在少數民族層面加強與大陸的交流,民族間的相似之處,定會讓大家倍感興奮。」
清遠地大物博,不僅有瑤族等少數民族豐富的人文風情,更有秀美的自然景觀。當天下午,營員們來到連山地下河景區,領略溶洞地下河的鬼斧神工。「從未見過這麼多鐘乳石,太壯觀了,美得讓人說不出話,只想拿起相機不停拍攝。」 一位台灣大學生驚歎道。營員們進入山洞後,乘船穿梭在 1500 米長的地下河,體驗 「洞中有河,河中有洞」 的奇景。高達 18 米的 「擎天火炬」 是洞中最大的鐘乳石,以平均每年 2 毫米的形成速度計算,它的形成需要約 9000 年,見到它就像踏上一場跨越萬年的時光旅程。地下河邊還有天然形成的 「鵲橋」、地下瀑布以及衆多形似蓮花寶座的千年鈣化池,在燈光的照射下美輪美奂,令人應接不暇。台灣青年坦言,如此震撼的地質景觀是自己從未見過的,清遠人民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讓洞中的鐘乳石等景觀更顯傳神。她還提到,台灣雖有地質公園,但多為海邊露天地貌,回到台灣後定會向朋友分享這處 「地下仙境」。
當天晚上,第十二屆台灣青年嶺南行—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營開營儀式在清遠連州隆重舉行。200 名台灣青年齊聚一堂,共同開啟這段探索嶺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深化兩岸青年情誼的精彩旅程。據悉,本次交流營還將聯動廣西桂林,探尋 1400 多年的深邃與繁華,從不同維度感受兩廣地區的歷史底蘊與傳承發展。
本次交流營的組織者之一、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越是面臨困難,就越要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他希望通過持續的交流,讓台灣年輕人更深入地認識大陸。蕭旭岑還談到當前台灣青年的期盼:「很多台灣年輕人在網絡上都表達了想來大陸看看的願望,大家要帶著真實的眼光,用自己的雙眼去看、用雙腳去丈量,真正見證大陸的真實面貌。」
談及當晚開幕的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營,蕭旭岑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且包容,各民族能夠共存共榮。「這次團裡有高山族和阿美族的台灣青年,能通過這樣的活動與大陸的少數民族交流,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蕭旭岑說。
文字、腳本:South記者 伍一傑
拍攝、剪輯、圖片:梁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