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高層參訪團走進新疆博物館。在這裏,參訪團一行通過漢代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最早的中國紙本書信實物《李柏文書》、唐代彩繪天王踏鬼木俑等一系列珍貴文物,真切感受到新疆各民族自古以來「心向中原」的濃烈情愫,感受到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所共同創作的璀璨文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厚重內涵。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時事評論員郭一鳴向記者表示,新疆地區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令人印象深刻,這種多樣性在中華民族的整體性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他強調,通過組織香港青少年走訪內地,尤其是新疆,可以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
據介紹,新疆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得天獨厚,擁有衆多聞名世界的歷史古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絲綢毛紡織品、巧奪天工的雕塑壁畫、罕見的服飾、奢華的金銀珠寶等文物,在全國博物館中極具特色。
作為全疆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文物保護、研究、展示、社會教育工作,近些年嘗試交叉運用多學科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推進對文物本身研究、對觀衆需求和認知的研究,特別是在文物本體研究、發掘文物內涵、講述文物故事方面卓有成效。
新疆博物館作為展示新疆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館藏文物豐富多樣,其中三大鎮館之寶更是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吸引了無數參觀者的目光。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是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出土於尼雅遺址。護臂上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字預言,屬首批禁止出境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件文物不僅展示了漢代高超的織錦技藝,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和理解。
伏羲女娲圖是唐代絹畫,1965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畫中伏羲女娲手持規矩,上身相擁,蛇尾纏繞,上部畫有炎炎烈日,尾下則是皓月當空,其含義至今尚無定論。這幅絹畫以其精美的繪畫技藝和神秘的神話色彩,展現了唐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
彩繪天王踏鬼木俑出自唐代將軍張雄夫婦合葬墓,作為墓葬「守護神」置於墓室門外。天王全身施彩、雙目圓睜、神態威嚴,這類木雕天王踏鬼俑在國內僅見一例。這尊木俑不僅展示了唐代木雕藝術的精湛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
採寫:South記者 陳晨
拍攝:South記者 許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