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當天,旅居美國四十多年的陳小漣回到中國,來到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祭拜英烈。她的爺爺陳銘樞,是抗日名將,曾率所部十九路軍主持淞滬抗戰。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爺爺是一個很有家國情懷的人,他從小就有『精忠報國』的志向。」近日,在接受GDToday專訪時,陳銘樞長孫女、美國鐵路華工後裔協會理事陳小漣介紹,這些年她一直在尋訪爺爺的史跡文物,並捐贈給各大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清明前夕,陳小漣回到母校執信中學,捐贈了一套與陳銘樞相關的書籍。
同一時間,陳小漣的丈夫帕特里克·桑逖(Patrick Santee)在美國猶他州籌備鐵路華工清明祭掃。而GDToday2024年製作的紀錄片《威廉的尋「釘」之旅》,記錄了她兒子威廉·桑逖(William Santee)重走廣東江門華工「出發之路」的歷程,正在太平洋兩岸華工後裔家庭中熱播。
「鐵路華工在美國做了很多貢獻,但是沒有人提起,華人應該為自己發聲。」陳小漣介紹,她所在的猶他州是美國太平洋鐵路合攏之處,那是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數萬名華工為此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當中超過70%來自廣東。但在慶賀鐵路合攏的大合照中,卻沒有一個華工的面孔。這讓陳小漣感到不公,她決定挖掘華工的歷史。
陳小漣向執信中學捐贈書籍
少年就讀執信中學,後發現爺爺是校董
走進執信中學校史館,陳小漣感到很親切,這棟樓曾是她上課的地方,校董墻上掛著她爺爺陳銘樞的照片,桌上還擺著她之前捐贈的書籍。
「我是1964年讀的執信女中(現為執信中學),當時上課就在這棟樓裏。」陳小漣介紹,1948年,她在香港出生,與奶奶一起生活,後又隨父母遷到天津。到了初中三年級,陳小漣轉學到廣州,插班入讀執信中學,後來又考入執信高中。
陳小漣回憶,那時候學校周邊都是水塘和農田,每個班都有一塊田。作為班裏的勞動委員,她經常和同學們一起挑水種菜、種木薯,「老師跟同學的關系也很融洽,大家經常打成一片。」
每逢假期,陳小漣就回到學校附近的竹絲村的四姨家中。她的四姨鄧漪平,是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室退休教授,四姨夫是我國著名寄生蟲學家徐秉錕。
「現在學校的活動比較豐富,可能你那個時候的活動主要是種植,現在還有文體、科技等等。」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介紹,現在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他們也很熱愛運動,學校也為提供了更充足的場地,而這也是一種傳承。
陳小漣(後排右一)在執信中學就讀時的師生合影
「到了二零零幾年的時候,我才知道爺爺當過校董,我在這裏讀書的時候,一直都不知道。」陳小漣說,後來找到的歷史資料證明,爺爺陳銘樞和伯婆何香凝都曾是執信中學校董,廖承志伯伯、廖夢醒姑姑原來都是執信校友。
在爺爺陳銘樞的照片前,陳小漣捐贈了《陳銘樞友朋論學書劄》給母校。她介紹,這本書主要收錄了陳銘樞與文化界往來的書信200多封,包括與歐陽竟無等佛學家討論佛學和文學的資料。
「以後看能不能找到陳銘樞與執信有關聯的資料,讓我們校史館收藏,就更有意義了。」陳民接過陳小漣的贈書,並感謝校友們對學校的關心。陳小漣則感謝校史館的收藏,讓大家知道先輩如何建成這個學校,她說,「執信一直有『愛國愛家』的傳統,要不斷地發揚光大。」
跨國尋訪,捐贈先輩史跡文物
在重回執信中學前,陳小漣還回了廣西合浦縣祭拜祖先,那是她爺爺從小生活的地方,曾隸屬廣東省。這也是她第一次到老家祭拜祖先。
在廣西合浦,陳小漣聽到了許多關於爺爺年少時的事跡:他小時候的生活很艱苦,母親早逝,後媽對他不好;他跟玩伴關系很好,曾奮不顧身地救過一個落水的孩子;他從小就有「精忠報國」的志向,十幾歲時向鄉親們借錢,到廣州加入廣東陸軍小學堂……
關於爺爺的事跡,陳小漣一直耳熟能詳:抗日名將陳銘樞,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第十一軍軍長等職。1928年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一·二八」事變後,曾率所部十九路軍主持淞滬抗戰。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這些年,陳小漣一直在收集陳銘樞的史跡文物,爺爺的故事在她的認知中不斷更新,但有一點從未改變,「他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對國家不利的。」
2015年,陳小漣在美國籌備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活動,意外在母親留下的箱子中發現兩幅拓片,一幅是陳銘樞撰李濟深書的《十九路軍淞滬殉國並歷年死難將士公墓紀念碑文》,一幅是陳銘樞撰劉記文書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陳銘樞撰李濟深書的《十九路軍淞滬殉國並歷年死難將士公墓紀念碑文》
「我看到那兩幅拓片的時候,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陳小漣得知這些拓片很有歷史價值後,便將其背回了廣州,並捐贈給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如今,十九路軍的拓片已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裏。
這樣的尋訪和捐贈,一直貫穿在陳小漣的退休生活中,她將找到的先輩的史跡文物捐贈給各大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
「爺爺是一個很有家國情懷的人,他的東西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小部分。」陳小漣說,這些東西留在家裏,只是一個念想,而捐贈出去,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也更有意義。
挖掘鐵路華工歷史,讓更多人知道華人貢獻
這份家國情懷的傳承,在陳小漣去到美國後,也沒有被太平洋隔斷。
1979年,陳小漣去到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留學,在那裏認識了她的丈夫帕特里克·桑逖(Patrick Santee)。帕特里克·桑逖是歷史和人文系教授,對華人的歷史很感興趣,就帶她去看了太平洋鐵路的合攏點,那裏還遺留著華工用過的碗筷、銅錢和棋子。
陳小漣所在的猶他州,是美國太平洋鐵路合攏之處,那是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被稱為「世界七大工業奇跡」之一。這條鐵路從1863年開始動工,全長2000英裏,數萬名華工為此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當中超過70%來自廣東,但他們卻很少被提起。
1869年5月10日,隨著最後一顆「金釘」被釘入枕木,太平洋鐵路正式竣工。
「慶祝鐵路合攏的時候,有一張大合照,裏面是沒有華人的面孔的。」陳小漣查閱史料發現,有一萬多華工參與了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最後也是由8個華工把兩段鐵路接在一起,但當時參與慶功的華工卻寥寥無幾。
「我們華人應該為自己發聲,把我們做的貢獻說出來。」2004年,陳小漣加入美國華人協會猶他分會,參與紀念太平洋鐵路建成慶典活動,開始挖掘鐵路華工歷史。2006年,在美華協會多位成員的努力下,當地一個拱門由帶有辱華性質的「Chinaman』s Arch」(支那門)正式改為「Chinese Arch」(中華門)。
華工的貢獻在被更多人看見。2014年,美國勞工部將「鐵路華工集體」請入榮譽紀念堂,這是美國政府第一次正式表彰鐵路華工在建設跨州鐵路中的卓越貢獻。也是那一年,猶他州州長正式宣布5月10日為「跨州鐵路華工紀念日」,「金釘節」的慶功照上終於出現了華工後代的面孔。
鐵路華工後裔協會合影
2017年,加利福尼亞州將每年5月10日定為鐵路華工紀念日;2019年,美國隆重紀念太平洋鐵路竣工150周年,對鐵路華工的貢獻予以高度肯定;2023年,猶他州多位參眾議員為猶他州首座中國鐵路工人建造太平洋鐵路紀念碑奠基。
2024年,陳小漣兒子偉力(William)從美國來到廣東江門,重走修建太平洋華工的「出發之路」。對此,GDToday製作了紀錄片《威廉的尋「釘」之旅》在美國播放,引發巨大反響。
「我們要做更多的事情,要讓美國的下一代知道,美國現在的繁榮,是跟中國人離不開的。」陳小漣說,兒子跟她分享了「尋釘之旅」的收獲,他也覺得很有意義。此外,她還在美國辦過華工的圖片展,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華工在美國生活的歷史。
清明期間,陳小漣的丈夫在美國準備祭奠華工,他們曾多次組織追思祭奠儀式。陳小漣說,現在祭奠華工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沒有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這些工作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做起來的,大家都在做,大家不會忘記了。」
文字:GDToday記者 吳采倩
視頻:GDToday記者 鄧穎恒 實習生 賴潔怡
設計:蔡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