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访岭南千年古邑 探客家文化之源 华媒赞当地传承彰显凝聚力

2024-11-30 16:06:12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8987次)


秦朝时的越王井保存至今已逾千年,华媒代表们正近距离观察古井之波。 (李紫妍摄)

       本报讯   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2024广东高质量发展采风团今天(30日)上午走进客家古邑河源市,在保存有广东省最完好的多个客家古民居的仙坑村,深入百年围屋八角楼和四角楼,探寻传承千年的纯正客家文化,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佗城古镇,拜越王庙听赵佗定岭南的澎湃历史,观越王井荡漾千年的古井之波。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及当地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让五湖四海而来的华媒代表们频频感慨:这些客家建筑是对客家人民的审美和情感的生动展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世代承继,「古迹不在大小,在于对文化的一脉传承」。


《欧洲侨报》副总编姚轶华认为客家建筑中生动展示了客家人民的审美以及对情感追求。 (李紫妍摄)

       雕梁画栋、石砌古墙、深深镌刻的《客家公约》、层层递进又交叉相通的巧妙院落结构……参访过程中,《欧洲侨报》副总编姚轶华一直用镜头捕捉着仙坑村的种种文化细节,在独具河源特色的客家围屋——八角楼和四角楼里,客家建筑的独特空间艺术、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据了解,这两座围屋均已有两百余年历史,都是广东客家民居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姚轶华认为,这些民居建筑生动展现了客家人民的审美和情感追求,「对比去过的其它岭南文化城市,河源这里客家文化浓郁,我在八角楼学习了他们的《客家公约》,里面提到『尊祖敬孝明理修身』等文化,我觉得都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


华媒代表用手掌感触百年客家围屋的石砌墙面。 (李紫妍摄)

       同时,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也正如火如荼开展,河源市东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雪介绍,依托万绿湖、温泉、茶叶种植等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东源县积极发展文旅和研学等新兴产业,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向世界传递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东源,来到东源。
       《欧洲侨报》副总编姚轶华从东源县仙坑村的实践中看到国家发展新农村的鲜明缩影,她认为当地将文化传承、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结合得很好,例如深入当地农户家中进行实践的研学活动,可以从青少年着手开始推广和传承客家文化,而且都是比较生动和鲜活的项目,可以紧密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效果甚佳。


《南亚在线》社长朱同景认为遗址遗迹不在于有多大或者多么壮观,而是在于它的一脉传承。 (李紫妍摄)

       华媒代表们来到千年佗城古镇,寻岭南文化之源。约2200多年前,秦朝将领赵佗南取百越之地,后建立南越国,开启岭南文明的千年灿烂。位于今龙川县的佗城镇正是赵佗兴王发迹之地,亦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之地。这里至今仍保存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汉代的砖瓦窑,明清时期的越王庙和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棚等120多处文物古迹。 《南亚在线》社长朱同景祖籍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在岭南之地看到大成殿、文庙等建筑让他倍感亲切。他表示,当地客家的宗祠文化最让他印象深刻,在其中他看到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这里能看到他们做了很多(传承)工作,其实关键不在于遗址遗迹有多大或者多么壮观,而是在于它的一脉传承,这样的传承是很值得学习。」


华媒代表们深入了解八角楼、四角楼的客家民居故事。 (李紫妍摄)

编辑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