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港故事Ⅱ|香港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香港制造”焕发“新”生机

2024-11-01 12:38:08 来源: 南方+ 阅读 (8836次)

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内第三份施政報告。在這份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爲主題的施政報告中,李家超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建立新增長點,并提出要設立規模100億港元的“創科産業引導基金”。他說,目前香港研發總開支占本地經濟生産總值的1.07%,展望未來,希望市場上會有四倍于政府所投入的開支用于研發。

如今,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能源等爲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席卷世界。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争愈發激烈,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面對新的時代挑戰和機遇,香港如何形成新的自身優勢,再次以己之長,貢獻國家之需?香港生産力促進局主席(以下簡稱“生産力局”)陳祖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香港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在此背景下,‘智能微工廠’創新發展模式将成爲香港工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生産力局成立于1967年,爲香港法定機構之一,旨在通過創新技術與方案等,驅動企業發展與産業增值,從而助力加速香港新型工業化進展。現任主席陳祖恒于2022年獲委任,并于今年7月續任。他同時也是一位資深工業家,并代表紡織及制衣界,擔任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陳祖恒認爲,要促進香港新型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關鍵在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并緊密整合香港的科技創新生态系統與大灣區整體供應鏈。“我們的目标是借助技術創新和智能轉型來增強大灣區各城市産業的競争實力,助力解決實際挑戰,推動産業升級及轉型。同時,這有助于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與發展,不僅能夠提高整個産業鏈的工作效率,還将強化大灣區在全球市場上的競争地位。”

香港生産力局主席陳祖恒

因地制宜推動“智能微工廠” 

火炭,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風頭一時無兩。“那時隔步見廠,工廈内彙集了電子廠、塑料制品廠、紡紗廠、制衣廠……”順着陳祖恒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街邊一棟棟工業大廈集合各式廠房,垂直向上發展。它們不僅是香港工業曆史的見證者,更爲經濟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祖恒出身于香港一個以制衣聞名的家族,家中經營的聯泰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制造”的代表企業之一,由他的父親陳啓泰創立于1965年——“香港制造”的黃金年代。深耕紡織制衣業20餘年,陳祖恒見證了香港工業從輝煌走向衰落,“随着内地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香港經濟轉型,上世紀90年代大部分香港廠商北上,原有的工廈也因而閑置。”

根據香港統計處數據,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工業制造業大概占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的30%,如今僅占1.07%。

近年來,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等訴求之下,香港特區政府于2022年底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明确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2023年7月,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心在香港成立,爲企業提供最合适的創新科技方案,同時擴大新型工業化人才庫以應對産業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在各項政策的激勵下,一批“香港制造”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在老工廈内煥發新生機。

“香港電子制造服務商PDSTE是由幾位電路闆業的資深專家創立,就是爲客戶提供定制化高端電子産品的工業公司。”在陳祖恒的帶領下,我們來到PDSTE位于火炭某工業大廈内的電子加工廠。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廠房面積不大,卻設立了一條完整的智能生産線,從生産到質檢,所有工序一應俱全。

香港電子制造服務商PDSTE工廠

“與内地工廠相比,我們2500多平方呎(約232平方米)的廠房面積的确不大,所以我們選擇發展高端精細的産品制造,向客戶提供定制化産品。”PDSTE創辦人兼市場部總監鄧詠詩介紹說,PDSTE的優勢是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制電子産品的電路闆,生産轉線速度快,非常适合初創企業“試水”自己的産品。

鄧詠詩說,内地的同行可能更加偏向于對單一電路闆款式進行量産,深圳的大廠有時候一天也隻生産一個款,适合生産設計較後的階段。而PDSTE的生産模式屬于“款多量少”,當電子産品需要升級轉型的時候,他們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設計電路闆,再實時生産,有時候一天可以設計生産三個款式,一個月普遍可以生産20—30個型号。

PDSTE創辦人兼市場部總監鄧詠詩

随着訂單量的增加,PDSTE兩條生産線已經飽和,如何擴大産能也成爲PDSTE未來發展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鄧詠詩告訴我們,PDSTE計劃與生産力局合作,生産力局将替PDSTE制定智能化生産線的技術規格,提供生産線的布局方案,設計高度自動化系統結合傳感器與工業物聯網(IIoT)智能生産線,屆時産能不僅能增加150%,更能加強質量監控,提高效率。

“香港寸土寸金,上世紀我們發展工業的最優解是‘工業上樓’。如今,像PDSTE這類的‘智能微工廠’更有望成爲香港工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陳祖恒說。

記者:我們能否認爲,生産力局伴随着香港工業的發展?

陳祖恒:生産力局的全稱是“生産力促進局”,從這個名字就不難看出,它是随着香港當時的工業發展而設。上世紀60年代,香港制造業發展強勁,工業模式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爲主的低附加值行業,如成衣、玩具、塑料花、塑料手表等産品。當時,生産力局的使命就是從引進新機器、改造模具等不同角度,幫助本地工廠進一步提升生産力。

一路走到今天,生産力局已經運行了57年。我們始終在不同時期尋找行業的發展潛力和痛點,解決問題後,令行業得以起飛,這是我們的文化。

然而,解決了技術問題并不代表工廠就能夠立即使用,所以我們還會從三個方面提供支持:第一,技術支持;第二,人員培訓;第三,幫助廠家配對合适的特區政府資助計劃,以提升生産力。

香港生産力局汽車科技研發中心

記者:在“再工業化”的基礎上,特區政府也明确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生産力局有哪些具體措施來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

陳祖恒:行政長官李家超曾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工業的發展應當得到加強和加速。爲此,特區政府推出了“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該計劃采取了“1”(政府)對“2”(企業)的配對資助方式,幫助企業在香港設立一條智能生産線。政府的最高資助額度可達1500萬港元,這意味着如果一間公司拿出3000萬港元,政府将會匹配1500萬港元,共計4500萬港元用于開設工廠。生産力局正積極協助業界申請該計劃。我們會審視企業的産品是否适合在香港生産,或者他們已經在香港有生産線,從而幫助他們将其轉變爲智能化生産——這也是新型工業化的意義所在。

記者:一些企業在考慮是否于香港設立生産線時,會受到土地成本高昂、人工費用增加等因素的制約。對于香港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您有何見解?

陳祖恒:大家常說香港要推動什麽樣的生産模式?我的答案就是“智能微工廠”。“智能微工廠”的意思是要因地制宜,考慮如何克服空間狹小等問題。比如這一部可以3D打印毛衫的自動化機器,隻需要提前在電腦裏設定好款式,就可以打印出來一件完整的衣服。以前我們需要多個工序和多名工人來完成一件衣服的生産,而現在一個工人可以看管幾台這樣的機器甚至是整個車間。這類機器還可以滿足小批量、定制款的個性化生産方案,非常适合在香港進行。

這些“智能微工廠”采用先進的智能生産技術和系統來實現高度靈活的生産方式,例如會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科技去控制營運,形成智能空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需聚焦于高增值和高技術含量的領域。

多條智能化生産線在港落地

今年9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與工信部簽署《關于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合作協議》。協議旨在支持香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強雙方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地優勢産業合作和共同發展。

李家超在合作協議的簽署儀式緻辭時表示,特區政府正從四大方向加快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包括持續加大創新力度、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政産學研投五個領域的高效協作、完善創科産業鏈和供應鏈。

就在協議簽署兩個月前,香港首個“新質生産力展館”在生産力大樓正式開幕。展館展示了香港及整個大灣區國際領先的先進制造和智能生産線的成功案例,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香港、内地與國際在政、産、學、研各領域的深入交流合作,展現“香港有工業”和“香港制造”的新時代。

今年7月,香港首個“新質生産力展館”在生産力大樓正式開幕。

展館内介紹了大量香港生産力促進局與大灣區企業合作的成功案例,還設有“智能微工廠”,展示通過采用高端智能生産技術,實現高度靈活的生産模式,提升生産彈性和空間使用效率。

陳祖恒在當天的活動上表示,過去幾年,生産力局接觸超過4.7萬家本地中小企業,向其介紹特區政府資助、發展新質生産力及智能生産線的機遇。

此外,生産力局的項目在過去兩年獲得超過200個獎項,當中包括被譽爲“科研界奧斯卡”的“愛迪生獎”及“百大科技研發獎”。爲了促進創科人才庫的發展,生産力局去年提供超過1000項培訓活動、參與人數超過50000人,令業界人士掌握科技新發展,爲業界注入新思維、引發新意念。

“生産力局希望通過新展館讓市民和企業更好地了解什麽是新質生産力,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未來,生産力局将繼續以先進技術、未來人才培訓及政府資助計劃等,全方位支持企業。”陳祖恒補充道。

記者: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産力?

陳祖恒:新質生産力指的是我們需要有新材料、新産品和新生産模式。我認爲,新質生産力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力,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等手段,實現生産方式的革新,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态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産方式。它強調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和以人爲本的理念。但新質生産力的提升不應該局限于我們自身的産品,而是整個供應鏈的競争力和生産力都有所提升。

香港生産力局主席陳祖恒接受GDToday記者采訪。

記者:香港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來發展新質生産力?

陳祖恒:對于香港而言,新質生産力意味着利用我們的優勢,如高度發達的金融服務業、先進的信息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法治體系,結合國家的戰略需求,推動産業升級和轉型。香港可以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高端制造、創意産業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爲國家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促進自身的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參與國家的新型工業化進程,香港不僅可以爲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也能借此機會提升自身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機遇。

近年來,國家科技發展的步伐顯著加快,我們有自主品牌與産品,如國産大飛機C919,産業鏈與産品開發均實現了質的飛躍。當我們有了好的産品,下一步就要考慮如何提升自有品牌的品質與價值,如何做到智能化與國際化。

這個時候,香港作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就要發揮“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我們最擅長的是聯系國際。以前我們是将錢和訂單從國際市場帶入内地,現在我們應該将内地的品牌和産品推廣至國際市場,扮演好“超級聯系人”這一角色。另外,新質生産力也強調要有許多創新科技元素,這些元素既來自國家内部的研發,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國外科技的發展。因此,生産力局可以聯系國内外,從創科方面維持并創造出更多前瞻性的科技和産品。

作爲市場導向的領先研發機構,生産力局緻力于培育人工智能、微電子、大數據、新能源及生物醫學等新興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目前,各項“從1到N”的先進科研成果轉化涵蓋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數碼轉型、網絡安全等層面,超過90%的技術項目已于業界落地應用。

“香港有工業”。

記者:生産力局近日發布的《香港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仍有81%受訪制造企業未引入智能化方案應對新趨勢。您認爲,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面臨哪些痛點和難點?

陳祖恒:現今香港制造業發展面臨多項挑戰:市場激烈競争甚至飽和使市場份額下滑、利潤擠壓;全球供應鏈重塑,供應鏈及公司管理的難度提高;小單量、客制化成新常态,款多量少挑戰傳統生産模式,企業需要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等。一些數字化方面的應用使得我們的生産線能夠進一步提高效率。然而,創新技術在傳統行業的普及通常會比較緩慢,所以我們現在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公司在其他行業中采用新技術,比如推動機器人在紡織制衣這樣的傳統行業中的使用。

另外,傳統制造業還要考慮如何實現綠色制造或可持續發展。比如制衣行業存在一個很大的痛點,染色過程會産生大量污染,随之而來是如何處理污水等問題。現在有很多新技術可以避免使用傳統的方法來染色,比如使用二氧化碳作爲媒介,将顔料帶入織物中,這樣就能減少廢水的排放。

香港生産力局大樓。

記者:在大灣區的新質生産力實踐中,生産力局如何促進粵港兩地協同發展?

陳祖恒:香港作爲大灣區中的四大中心城市和核心發展引擎之一,必須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使香港的創科生态圈與整個大灣區的供應鏈緊密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大灣區内地城市彙聚了不同的産業。每個城市都很獨特,有的專注于文創産業,有的更側重于傳統産業,有的則專注于電子産業。對于每一個城市,我們都應該細緻觀察,了解其供應鏈中還缺少什麽,我們能否從生産力的角度出發,協助當地的産業發展及突破瓶頸,從而更好地契合當地的需求。

過去數年間,生産力局協助業界在大灣區成功推動了超過1300個重點智能化項目和多條智能生産線在香港落地,範圍涵蓋各行各業,包括先進材料、生命健康及食品等傳統産業。

未來,生産力局将多管齊下,積極落實大灣區“9+3+1發展計劃”,于大灣區内地城市逐步設立9個“雙新”服務基地、3個卓越技術中心、1個研究院,加強爲内地的企業提供研發和技術服務,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