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见人见物见生活,“老手艺”绽放新魅力——6000余件产品集中亮相展现非遗之美

2024-06-13 20:35:32 来源: 水韵江苏 阅读 (8851次)

      

      8日,在宿迁皂河龙运城景区内,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演展示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互动。本报记者 余萍 摄

    6月8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精湛的技艺展示、精彩纷呈的表演、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一场场盛宴近来在全省各地轮番上演,让人们充分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从悠扬婉转的昆曲到精细雅致的苏绣、从手作好物“圈粉”年轻人到老手艺的跨界创新,承载着古老智慧和生活美学的江苏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指导下,愈发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走向更广阔舞台。

线上线下,

让非遗好物“触手可及”

      水韵江苏,人文底蕴深厚。全省现有非遗资源项目2.9万多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入选数量居全国之首。

      昨晚,2024年“水韵江苏·乐购非遗”活动在宿迁市皂河龙运城景区举行,省内各设区市的1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6000余件非遗产品集中亮相,打造一场“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盛宴。从2020年至今,这场“非遗大集”已连续举办了5年,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

      一年一度,赶一场“非遗大集”,在非遗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把非遗好物带回家。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邵学文介绍,今年的“水韵江苏·乐购非遗”活动参与范围广泛,侧重邀请去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部分项目,比如无锡珠绣、南通精细木作制作技艺、东台蚕丝被制作技艺、淮安韩达哉养生茶制作技艺、镇江手推绣等。同时充分挖掘各具特色的饮食类非遗项目,让市民游客现场品尝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天目湖砂锅鱼头、宿迁乾隆贡酥等地道美食。

      非遗不止于线下“圈粉”,还常常在社交平台“刷屏”。“买买买!”“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手作好物!”每年的“非遗购物节”,直播带货的弹幕上,网友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全国各地的人们通过屏幕,领略到江苏“老手艺”的风采。苏州缂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入驻抖音以来,已吸引10多万粉丝的关注,获赞超过175万。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范玉明把缂丝和日用品、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结合,目前一场直播的销售额可达5万元,全年销售额达180万元。

      位于扬州东关街的安祺扇庄工作室内,扬派制扇传承人朱国勇端坐在镜头前,展示选料、劈料、拉造型、上扇面等几十道工序。朱国勇是扬州目前唯一一位纯手工制作扬派文人折扇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从事手工折扇制作已20年。他制作的水磨玉竹折扇,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售价5000元起步。除了在线销售,朱国勇有时还会根据网友喜好进行个性化定制。

     当非遗“搭上”电商快车,产品得以走向更广阔市场。消费者充分领略传统手工艺之美,潜移默化间,更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非遗工坊,

为乡村振兴“添柴加薪”

      一揉一捻间,香气氤氲。在茶人灵巧的手中,嫩绿的茶叶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生命。

      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展,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南京雨花茶产业从业者达3万人,生产企业有300多家,相关产品年总产值达10亿元。

     2023年,“雨花茶非遗工坊”在溧水区芮家村成立,成为江苏省首批60家省级非遗工坊之一,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还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到周末,一拨又一拨中小学生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聚在此,跟随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陈盛峰采茶、炒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了解雨花茶,我相信,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定会后继有人。”陈盛峰说。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出台了《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目前全省已设立60家省级非遗工坊,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如今,非遗工坊成为一个窗口,不但让古老非遗变得触手可及,还帮助许多城乡居民通过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助力乡村焕发生机活力。

      “叮叮咚咚……”走进兴化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区,钉船声不绝于耳,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临近端午节,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运斧挥凿,加班加点赶制龙舟。兴化市竹泓镇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当地居民出行曾经几乎全靠船只,这也推动着造船业繁荣发展。如今,兴化竹泓年产木船6000余条,木船行业年交易额超5亿元。国家级非遗木船制造传承人周永干告诉记者,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工序繁复,均为纯手工操作。而设在尖沟村的竹泓木船非遗工坊,培养了一批“竹泓木船制作技艺”乡土人才,让“老手艺”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非遗+旅游,

激发文旅新活力

      当非遗“邂逅”端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眼下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以端午节为契机,很多传统非遗和旅游体验巧妙融合,古老技艺变得更加可亲、可感、可知。

      6月5日上午,G7393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南站驶出,这趟列车上很多旅客收到了一份惊喜小礼物——南京端午彩粽制作技艺项目立项人韩玉如亲手制作的端午彩粽。当天,86岁的韩玉如登上列车,手把手地教旅客制作这一非遗艺术品。

      在江苏,“非遗+旅游”有着更多生动实践。2021年,江苏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在保护、传承、弘扬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限制,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活动。

      如今,在扬州瘦西湖景区,移步换景间,会和扬州盆景、扬州玉雕、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富春茶点等非遗“不期而遇”,巧夺天工的技艺与如诗如画的风景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昆曲、评弹、缂丝、宋锦、苏绣等30多个非遗项目,宛如熠熠生辉的珍珠点缀在古街巷弄,让人们感受到每一项技艺背后的匠心和文化底蕴。

      去年6月,20条“水韵江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正式发布,将全省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这些线路以旅游为载体,融入各地非遗元素,让游客在旅途中可品、可赏、可做,沉浸式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目前,“非遗游”已成为假期省内周边游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

      每一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总结过往、以期未来。江苏大地上,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非遗,一路“锦绣”,正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记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