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周志高:筚路蓝缕兴书艺 笔墨豪情满九州

2024-03-01 16:59:39 来源: 央视新闻 阅读 (9392次)

  1977年6月,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创刊,它的出版发行促进了书法篆刻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普及、大发展,而它的创办人正是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先生。启功先生也曾写道:“吾友周志高先生酷好书艺,从事《书法》杂志编辑工作多年,沉研古今书道之变迁,发于笔下,论必有据,字必有法,成就卓然。"

  2024年1月,年近八十的周志高把自己多年来购买收藏的一万多册书法专业书籍捐献给上海普陀区图书馆,其中包括历年的《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杂志试刊于1977年,是周志高历时近两年亲自创办的,它是对当代书法复兴和繁荣起到巨大作用的全国第一本书法专业刊物。

  12岁那年,周志高从江苏扬州兴化随祖父来上海谋生。1960年,自小酷爱书法的周志高考上了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18岁时,恩师胡问遂写了一个条子,让周志高到太老师沈尹默家里求教,自己习字的作品就是敲门砖。

  初露头角的小青年周志高曾先后慕名向白蕉和马公愚两位书画大家求教,没想到都收到回信。在白蕉先生家,先生打开自己的作品,让周志高指出其中不足,以培养他的“眼力”。

  周志高说,学书法不必“从一而终”,而应当博采多位老师之所长。1973年,周志高慕名去南京到书画家林散之先生家登门拜访。他发觉林散之亲自示范的草书,与自己在胡问遂、沈尹默处所学大相径庭。

  从林散之的草书中,周志高领悟到“执笔无定法”。书法要有快慢、轻重、有粗细、有虚实、有姿态。周志高每天泡在出版社的资料室里,真、草、隶、篆无不临摹。南帖的俊秀灵动感染着他,北碑的雄强苍劲熏陶着他。从此他碑帖结合、南北结合,我写我法,我写我心。

  书艺日益精湛的周志高决心创办《书法》杂志,其实就是举起一面振兴书坛的旗帜。创刊之初,周志高敢为人先,最早介绍了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等一批当时处于蛰伏之中的老书家。《书法》还发表了大量介绍古今书法、碑帖的文章,特别是一些未经发表或新出土的碑贴墨迹,周志高甚至为此跑遍了全国一千多个县。

  1979年,《书法》杂志举办了首届全国群众书法大赛,提出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万人报名,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是一位百岁老人,轰动书坛。随后《书法》杂志又举办一系列全国书法大赛、展览,让书法在群众中“热”了起来。周志高还介绍和推荐了一大批书坛新秀。日后的书法家刘炳森、周慧珺等人的第一本字帖,都是他策划出版的。

  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时年36岁的周志高,成为十九位常务理事中最年轻的一位。启功先生称赞他说 “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久而其绩弥盛”。周志高出版的刊物、杂志、举办的活动,改变了很多书法人、出版人的一生。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资深出版人祝君波:书法出版最重要的是保存文明的火种,然后传播给广大的读者,化生万千。周老师他不是自己把字写好了,就算了,他是在利用出版这个平台,传播书法方面的艺术和知识。可以说他是我的老师,是领路人。

  周志高做了26年《书法》杂志主编,后来担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现在,年近八旬的他,有更多时间在自己的书斋兴墨楼里尽兴挥毫。他说能高高兴兴地在楼上写字,就是兴墨楼的第一层含义。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 周志高:这是我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写的,他的句子,无色而具有绘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写字,写到后来是追求一种气息,追求一种不是表面的点画的问题,而是内在的东西。

  书如其人,在书法创作上,周志高有三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追求“真气、真意、真趣”。真、草、隶、篆、行、甲骨文、金农体等书体,以至陶瓷、漆器、刺绣等材质,现代诗等内容,他无不涉猎。

  周志高认为,对于古老的书法艺术,作为当代书家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求变。

   2010年,任职上海书协主席时,周志高组织编撰《上海千年书法图史》,致力于把书法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之一。他还策划“海派书法全球行”,率团出访五大洲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中华书法艺术走向世界。

  周志高:整个历史的长河,书法的长河,你这是里面一小段,你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当然现在看来还是要不断地希望我们后面年轻人上来,不断把书法艺术推向前进,弘扬光大。

  周志高先生将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书法艺术,推动着书法艺术一步步发展。在他看来,书法是世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文化艺术,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