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可能,这是一场你一个字也认不出的汉字书法展览。
一开始,你看到的全是线条。
倘若再透露给你,往里走进去,那中间有大爆炸,有黑洞,有杨柳岸,有水光潋滟。
当代艺术家王冬龄在线条宇宙中制造了一场超时空对话,“应邀出席者”有老子、霍金,以及剑桥大学校友拜伦、华兹华斯、徐志摩。
(图为王冬龄牛津大学书法艺术个展《仰望星空》现场。)
英国时间5月25日晚(北京时间5月26日凌晨),王冬龄的书法艺术个展《仰望星空》在剑桥大学的唐宁学院香美术馆开幕。
王冬龄使用老子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和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著作节选,创作了两件巨大的“乱书”作品,让这两位来自不同文化、时代背景的人,通过现代书法艺术,进行超时空“对话”。
“节选内容都涉及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容思玉策划了这次展览。“这些文本超越了它们的原始含义,体现了对文字、宇宙、变革力量的深刻认识。”她说。
得知展览内容之后,霍金的女儿路西·霍金特地为这次展览撰写了前言:“王冬龄选择我父亲的文字进行重新演绎,呈现了道家哲学和现代宇宙学之间的美好联系。”
(王冬龄在剑桥大学现场创作。)
展厅里还有两件使用亚克力板创作的书法作品,分别是拜伦《雅典的女郎》和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的节选,这两位诗人都曾在剑桥大学度过青春岁月。
在展览开幕式上,王冬龄现场书写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位中国浪漫诗人,刚好是对英国文学前辈的一种呼应。
王冬龄说:“我希望借用艺术这种通用的语言,促进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即便是科学和艺术这样看起来并不直接相关的领域,也可以在剑桥大学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地方跨界相遇。这本身就说明交流的重要性。”
(王冬龄与剑桥大学师生分享创作心得。)
这个展览的所有作品均以“乱书”亮相。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时有不同程度地交错叠加,看起来只有各种线条,通篇难辨字形,难解其义。
大部分英国观众没有汉字背景,“乱”或“不乱”的书法,对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通常我们要经过文化交流来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外人的眼光才能更加全面。”剑桥大学著名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看了展览后评价说,“王冬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毛笔书写各种经典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把对世界的思考化作超越性的视觉信息,以量子一样的方式向外辐射出能量。这样的艺术是西方世界当中很少见的。”
王冬龄的“乱”,可能就是从跳脱出东方视角开始的。
1981年,王冬龄从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书法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他遇到了一个教学问题:当时浙美是唯一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中国文化部将学书法的留学生全部派到这里。留学生对古汉字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都很有限。他们能不能学习书法?这位青年教师发现,外国学生不但能理解书法,还有许多新的艺术思考。
当时,有一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路易斯,与王冬龄进行过一次艺术交流。他们聊到,与中国书法线条最为接近的艺术形式,是西方抽象主义艺术。
而中国人对线条也非常敏感。直到隋唐前,中国绘画都是线条的盛宴。中国人对线条的崇拜,正是出于基因里的书法记忆。
从那以后,王冬龄开始尝试做现代书法。第一件作品叫《天马行空》,字如其名。“书法太沧桑了,应该年轻起来,充满活力,充满生气。”他说。
1989年,王冬龄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赴美讲授中国书法。四年海外讲学经历让他更加意识到,书法应当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与世界对话。
“‘乱书’遮蔽了汉字的识别性,让观者进入一种纯粹的视觉欣赏、体味感受状态。它在表象上像一幅抽象画,其实是按照规范的草法书写,本质仍是书法。” 王冬龄说。(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