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2|下南洋與僑批業百年滄桑

2023-05-29 18:10:30 来源: 大公報 阅读 (9559次)
(大公報記者 劉毅)薄薄一紙僑批,是連接海內外華僑與僑屬及桑梓的情感紐帶。史料記載,僑批盛行於19世紀中葉,終止於20世紀70年代,歷時150年。其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水客」到出現批局、銀號、商號等承辦機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歸為銀行統管,既展現了海外遊子對於故鄉家人的牽掛和責任心,也讓今人通過一封封僑批,感受到了以誠信為本的可貴精神。
展廳現場講解員鍾耀昌穿上長衫,扮成「寫信佬」還原當年情形。(中新社)
作為一種通信匯款方式,僑批發展歷時一個多世紀。一封封由批封、家信、匯款單、回批等部分組成,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真實記錄了華僑華人艱辛創業的歷程及身處異鄉仍心繫家國的深厚情懷。僑批最遲產生於19世紀中葉,直至1970年代,所有海外匯款到內地全部經由中國銀行辦理,僑批才退出歷史舞台。

僑批發展演變歷程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汕頭僑批文化藝術展展廳現場,為了還原當日的寫信場景,講解員鍾耀昌穿上長衫,扮成「寫信佬」還原當年情形。他告訴大公報記者,清朝道光年間,整個社會凋敝,潮州府管轄地區的人們,外出南洋打工。在當時沒有銀行、也沒有郵局的年代,粵閩瓊三地華僑從海外往家裏匯款和寫信,只能經由「水客」「客頭」帶回給家鄉的親人。

伴隨時間的發展,僑批的遞送需要也在不斷增長變化,19世紀30年代左右,批局、銀號、商號等承辦機構正式出現並發展迅速。雖然這些機構與「水客」同時並存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批局承辦發展為主流方式,在潮汕及南洋尤為盛行。

現場展出的僑批,清晰可見於批封正面寫有的收批人地址、姓名、款額和寄批人姓名,有時會標明寄存物品的種類,背面蓋有水客或批局的印戳、幫號、宣傳廣告等。鍾耀昌解釋指,因應海外華僑的僑批需要,僑批也在不同國家演變出當地特色,例如泰國、印尼、菲律賓、老撾、越南等地的僑批紙張所使用的顏色或印章都有所分別。
(圖片:主辦方提供)
海外寄批一諾千金

國學大師饒宗頤生前十分重視僑批文化,曾為此題寫「海邦剩馥 媲美徽學」八字,把僑批等同於徽州的契約,認為僑批中蘊藏的誠信精神可與徽商的契約精神相等同,可謂海外寄批一諾千金。

「想像一下,在當年那個沒有電報、沒有電話,也沒有微信支付的年代,海外華人就是依靠僑批將自己賺取的錢財寄給家鄉的親眷。」令鍾耀昌感動的是,僑批業務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尤其在匯款時講求信用,並沒有發生過丟失錢財的情形:「當年,許多僑批派送員家境貧寒,生活艱難,每日要走近百華里路(1華里等於500米),分送上百封僑批。儘管酬勞十分微薄,只有兩斤大米或一元國幣,但未發生過侵吞批款或丟失僑批的現象。」
相關鏈接:

僑批紙短 家國情長1|僑批的歷史和現實雙重意義

(來源:大公報A18:文化 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