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跨越重洋的会面可能就在今年!

2023-05-17 18:26:59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6001次)

2023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出生于1980年的广州人关耀权上网收看新闻,“当听到总书记号召‘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时,我心底突然翻出了久远的记忆,遥远的南非,有我的亲人……”在与父母连夜翻出一张摄于34年前的老照片后,他更加抑制不住解谜的冲动。

照片里,满面笑容的老者叫潘伯光,是他想要寻找的人,而和老者相依站着的小男孩是时年9岁的关耀权。“我知道他不在了,但还想找找他的家人后代,也迫切想厘清潘氏家族远走南非、始终不忘故国家园的历史。”他迅速付诸行动。

万里情缘一线牵。几天之后,关耀权与潘伯光之子潘国境,在广东省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加上了微信并通了电话。

 “今年好想返!”电话那头,潘国境讲着地道“白话”隔空约定:“会面可能就在今年!”

2023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25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跨越两国四代人的故事,继续见证中南关系行稳致远。

关耀权与父母来到蕉园大街,指着老屋回忆儿时与何燕勤老人共同生活的场景。
关耀权与父母来到蕉园大街,指着老屋回忆儿时与何燕勤老人共同生活的场景。

 

一间祖屋

潘家也曾回国寻亲

不想屋在人去

3月21日,突如其来的一番微信对话,让南非顺德联谊会会长潘国境倍感喜悦——与家族失联近30年后,广州的亲戚关耀权传来了音讯。

潘国境也曾回到广州寻过亲。那是2016年,潘国境与夫人专门前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蕉园大街的祖屋,不曾想,彼时屋在人去。自此,块垒难浇。

 “很开心能够联系到你。之前我跟太太回去的时候到过蕉园大街想找看顾我二祖母的亲戚,可惜被告知搬走了,没地址。”微信聊天行文至此,潘国境发了一个“无奈困窘”的表情。

未待关耀权回复,潘国境随即又将自己的其他联系方式贴进聊天框。

潘国境的父亲潘伯光是南非颇有名气的粤籍华人,顺德出生,中学毕业于广州培英中学,应潘伯光父亲要求,于上世纪30年代到南非任华文学校教师;潘国境的母亲潘吴瑞芝是一名地道的广州“西关小姐”,越洋后通过奋斗逐渐在南非华人中享有崇高声誉,被旅南侨胞尊称为“潘妈妈”。

新中国成立前,男性可娶多房,潘伯光父亲的二房何燕勤婚后未育,抚养潘伯光视如己出。何燕勤与关耀权祖母同为顺德老乡,感情很好,契为母女,因此关耀权的父亲称何燕勤为“契婆”,关耀权称呼她“契太婆”。患严重眼疾后,何燕勤请关耀权的祖母派“老二媳妇”也即关耀权的母亲照顾。

 “从契太婆到我奶奶、潘伯光先生这辈,到我父亲和潘国境这一辈,再到我,起码四代人了,我这辈也有孩子甚至有了孙子。”关耀权说,按照传统称谓,他应该称潘国境为叔叔。

 “我父母结婚时就住在蕉园大街,我大哥也在那里出生。”潘国境说,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广州,并于当年10月对广州方面发动进攻,母亲潘吴瑞芝抱着孩子,怀着身孕,扶着婆婆,辗转澳门、香港,坐船前往南非投亲。

潘氏夫妻离开中国后,一手带大他的庶母何燕勤仍留住在蕉园大街的老屋,但已经定居南非的潘伯光对她念念不忘,在家常常提起,给潘国境等晚辈留下极深印象。

提起潘伯光一家,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南部非洲粤港澳总商会会长吴少康亦有溢美之辞。

  “1996年我刚到南非就知道有个瑞兴行,知道是老人家潘吴瑞芝开的。”吴少康说,瑞兴行主营各式杂货,光顾者除了华人还有很多南非当地人。对于潘伯光伉俪和他们的后辈他都较为熟悉。

据潘国境了解,母亲、奶奶等人刚到南非时,爷爷在当地开着一个小杂货铺,夫妻俩在华文学校教职收入不高,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为了大家庭,潘吴瑞芝开始做生意并于1943年开创了瑞兴行,从自己制作织锦丝巾、旗袍开始,家业逐渐兴旺,养大了国伟、国邦、国煊、国境等8个孩子。

瑞兴行位于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的第一唐人街,如今已是当地近百年的老字号,最高峰时开有8家分行。在很长的岁月里,老瑞兴行被华人视为精神寄托,见证了早年南非侨胞的艰苦奋斗和悲欢离合。直到今天,在店铺附近人们仍可以欣赏到以醒狮等传统文化庆祝中国新年的热闹情景。

瑞兴行开张后开的第一间分店。
瑞兴行开张后开的第一间分店。

潘国境继承了母亲的经商头脑,耳濡目染瑞兴行与国内多年的生意往来,他一直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比如从湖南进口的烟花、爆竹等产品,极受南非人欢迎,“其他族裔比华人买得更多,但他们这一消费习惯却是来自华人影响”。

南非是第一个与中国商签“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非洲国家,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潘国境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南非,“一带一路”家喻户晓。疫情前,他每年都会回中国。

 

一张合照

关家妥善保存34年

连接起两国四代人

站在蕉园大街老屋的门前,关耀权从包里小心取出一张与潘伯光的合照。照片被过塑,保存得干净平整。照片背面有潘伯光的亲笔字:“权仔存念”“29/4/89”。

“权仔”是潘伯光对关耀权的昵称。照片摄于1989年4月29日。

34年前,潘伯光与时年9岁的关耀权留下了合照。照片被过塑,保存得干净平整。
34年前,潘伯光与时年9岁的关耀权留下了合照。照片被过塑,保存得干净平整。

照片背面有潘伯光的亲笔字:“权仔存念”“29/4/89”。林旭娜 摄
照片背面有潘伯光的亲笔字:“权仔存念”“29/4/89”。林旭娜 摄

“那时我9岁。”关耀权回忆,那年潘伯光已年近8旬,他不顾长途颠簸专门回国看望何燕勤,还回了一趟祖籍地顺德。在一周的回乡时光里,关家一家三口全程陪同。契太婆何燕勤晚年由关家照顾。

“一直以来,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留了一张我们两个人的合影,也是唯一一张他的照片,现在回想,可能老人家有特别的考虑。”关耀权有自己的理解,“可能希望年纪最小的我继续传递家族情缘。”

潘伯光一家虽远在南非,但每月都寄钱给何燕勤,关耀权说,老人后来近乎失明,但记性很好,从南非寄回的生活补贴存进银行后,期满前她总会提醒年轻人取出。

在潘国境的记忆中,南非家中凡有大事喜事,父亲都会写信甚至拍照寄给二祖母,赡养二祖母的钱,会通过香港的亲戚帮忙转寄广州。

让关耀权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上小学的那段时光。每天早上,母亲会在上班前将当天中午的菜炒好,中午放学回家后,关耀权自己吹旺煤炉煮饭,然后和契太婆二人相对而食。

“用煤炉对小学低年级的我而言有点麻烦。1989年4月,潘伯光回来省亲,特别有心地带来几件当时罕见的电器:一口电饭锅,一个冰箱,一个收录音机。我对电饭锅印象最深,从此我做饭十分省心。”关耀权回忆。

收音机平时给契太婆听粤剧、粤曲,有一次关耀权无意中启动了录音功能,录下了自己的声音,看着家里的很多录音带,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潘伯光可能希望录下老人说的一些话,但在当时要邮寄物品到南非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蕉园大街老屋二楼的露台,仍保留着30多年前的样子,煤炉的烟熏黑了墙壁。潘伯光送的电饭锅一直使用到2022年,现在虽然坏了但依然被保存在家里。

 “我们在蕉园大街一直住到老太太去世,刚好我妻子赶上最后一批福利分房就搬离了,现在老太太的名字还在我们户口簿上。”关耀权的父亲关先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老人和他母亲都信佛教,去世后佛牌被关家安放在广州六榕寺,每年过年他们都会祭拜。“知道我们和潘伯光的后人联系上了,她应该会很开心。”

 

一门语言

百岁侨胞的坚持

让几代子孙会讲中文

2017年7月,潘国境救助了一名往南非闯荡的江门恩平籍年轻人。两人素不相识,非要说能拉上的关系,可能就是“广东老乡”。

年轻人患疾入院,因不熟当地语言,难以有效沟通。潘国境获悉后,便每日到医院充当翻译、帮忙协调,还在侨社发起倡议,为年轻人筹措费用。

 “当时,我问母亲有什么想法。母亲给我写了四个字——‘为善最乐’。”潘国境的母亲潘吴瑞芝出身广州西关殷实人家,有10个哥哥弟弟,仅她一人是“千金”。他曾听父母讲起过去的故事,外公对父亲放言“你可以娶我女儿,但是不能出国”。

时势所迫,战乱中潘吴瑞芝最终还是出了国,远走南半球。

潘吴瑞芝在南非开办的百年老店瑞兴行,被当地许多华人视为精神寄托。受访者供图
潘吴瑞芝在南非开办的百年老店瑞兴行,被当地许多华人视为精神寄托。受访者供图

夫妻二人,一个在比勒陀利亚的华文非京公学当校长,一个在约翰内斯堡的国定华侨学校任训育主任,只有到周末才能团聚。当年前往南非的中国侨民多是文盲,为写家书常常排队请潘吴瑞芝帮忙。

潘家对华文教育、大是大非问题立场一直非常坚定。时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潘氏伉俪在南非经常带着学生游行,为抗战募捐。

2012年,当日本政府企图以所谓“国有化”侵占钓鱼岛时,时年99岁高龄的潘吴瑞芝和侨胞们一道前往日本驻南非使馆门前抗议。

在当地华人的心中,老人家直到106岁高龄,都仍然处于高光时刻。

2019年10月,南非约翰内斯堡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华人侨团起诉辱华者的案件,在当时引起轰动。事情起于2017年,当地多名白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针对华侨华人的种族歧视、恶意诅咒、人身威胁等言论。南非历史最悠久的侨团之一杜省中华公会为此专门举办华人社团大会,无论是新侨、老侨,来自中国大陆还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同胞,大家一致同意搜集证据,报案并起诉维权。

开庭当天,潘吴瑞芝坐着轮椅,作为在南华人奋斗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出庭作证,坚决反击辱华言论,捍卫华人尊严,成为起诉方最有力的武器和后盾之一。潘国境说,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只要有华侨华人出庭的案件,老人家一定会去。

她还长期资助华人养老院。“我们老人院如果有筹款,母亲都带头参加活动。”潘国境说,母亲晚年已将瑞兴行的生意分给4个儿子打理,但每逢筹款活动,还是会从自己的生活费中匀出钱来捐赠。

“潘老太太很热心公益,小孩也培养得很好,会说普通话、广东话。”吴少康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潘氏子孙辈也有不少人在侨团活动中非常活跃。

潘伯光的二儿子潘国伟40多年前创建了中华青年协会,再下一辈的潘明怡是南非杜省中华公会会长。

潘吴瑞芝对子女的教育、南非华文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并深深影响了子孙们。“去南非前,母亲就从事过教育工作,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说粤语,二哥通过自学,普通话说得很好,语言能力对他在华人社团的工作帮助很大。大哥三哥的孩子都会讲三种语言,英语、普通话、粤语,我女儿、儿子也学过普通话,虽然说得没有粤语好。”潘国境说。

2019年,南方日报记者曾在南非专访过潘吴瑞芝。老人回忆起在约翰内斯堡国定华侨学校工作的时光时说,(当时)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好英文,将来就有饭吃,没必要学中文。她上门动员家长:中国人一定要会讲中文,我在学校负责教,你们在家庭中教。学好中国话才能有魂有根不忘本。

老太太一直教育子孙们不忘故土,热爱祖籍国。2019年12月,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一行专程看望了这位侨界耆老。潘吴瑞芝当时说,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根,期待南非华人继续团结互助,融入当地,同时以中华儿女为荣,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贡献力量。

  “母亲1913年出生,2022年9月去世,享年109岁。”谈及母亲,潘国境等晚辈时常感念老人生前的教导。

 

一条消息

冠以本名的华裔奖学金

成为寻亲重要线索

  “今年‘潘伯光最佳华裔高中毕业生奖学金’的金额又增加了,总金额加到3万兰特(编者注:南非货币)。”潘国境记得,1980年,从事华文教育多年的潘伯光在南非创立了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颁奖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华裔。

1989年来广州探望何燕勤、回顺德省亲,是潘伯光生前最后一次踏足故土。“当年那次探亲,我大哥、二哥、三哥和侄子也陪同父亲返乡寻根并探望了二祖母,老人家也知道我们兄弟姐妹8人。”潘国境说。

1992年,何燕勤以91岁高龄去世。从此,再也没有寄给她的信,蕉园大街的录音带也始终没有机会寄出。又过几年,关耀权一家收到了一张华文报纸的复印件传真,上面是潘伯光去世的消息,自此两家人失去了联系。

谁也没有想到,2022年约翰内斯堡一条潘伯光最佳华裔高中毕业生奖学金颁奖活动的简短报道,成为“权仔”寻亲的重要线索。

3月21日,广东省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服务中心告诉潘国境,广州有亲戚在寻找他们一家,双方马上加上了微信。

寻亲的顺利程度远超关耀权的预料,跟此前搜索时音讯全无不同,如今通过网络他迅速找到了几条重要线索。

“我们每年接到的求助有200多例,涉及政策解答、求助、反映问题等,也包括寻亲。”广东省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服务中心副主任谌水生介绍。

 “会面可能就在今年!”电话那头的潘国境讲着地道的“白话”:“今年好想返,想睇睇权仔一家。下次返广州还要去六榕寺拜祭二祖母。”

2023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25周年,也是南非顺德联谊会成立25周年。中南建交前,与中国联系、做生意都有诸多不便。建交25年来,中南两国人民合作共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好处。

潘国境预告,今年华人社团一定会组织相关活动,南非顺德联谊会也正在筹划推进一些项目。

近日,中国驻南非大使陈晓东接受媒体专访时说,中方支持南方担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2023年,两国关系发展将迎来一系列新契机。

【相关】

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南部非洲粤港澳总商会会长吴少康:

看好中国市场潜力

投资大湾区热情高

1996年踏足南非投资的吴少康,出生于侨乡福建省晋江市一个普通家庭。1980年,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吴少康离开家乡到香港创业,事业成功后,他决定考察转战南非,慢慢从家电经营起步,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商业头脑,逐渐成为投资南非的华侨华人中的佼佼者,在开拓个人事业的同时,他情系祖国,热心侨社事业,成为受人尊敬的侨领。

吴少康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国家,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人文往来,很多轻工业产品都从中国进口,“目前,南非的华侨华人有近30万人,数量在非洲首屈一指,从事的行业也多种多样,包括商贸、矿业、农业、房地产、餐饮等”。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涌现了许多新机遇,更多中国人到南非旅行、投资,南非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潜力无限。

“中国是南非重要战略伙伴,侨商到中国、到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的热情很高,南非对中国企业非常欢迎、友好。”吴少康说,在他看来,南非官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乐意借鉴中方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敞开大门欢迎中国企业赴南非投资合作,希望继续和中国加强经贸和文化交流。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已连续14年稳居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今年8月,南非将在约翰内斯堡举办202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中国和南非将继续致力于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密切合作。

南方日报4月3日A10版。
南方日报4月3日A10版。


开栏语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向海内外中华儿女“喊话”,激发亿万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同向同行。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再次指出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朝气蓬勃连通四海的广东,是3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乡。这里海内外往来多,侨资企业多,侨捐项目多,华侨文化史迹多,近现代著名华侨先驱人物多,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代华侨华人及走出国门的专业人士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故事多。

改革步伐坚定向前、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广东,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独特优势,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在这里赛龙夺锦、成就梦想。

固守圆心,扩大共识,四海之内,粤谈粤亲。今日起,南方日报(含海外版)、南方+同时推出“四海粤谈”栏目,发掘全球视野下的广东故事。首篇推出南非潘氏家族与广州亲人跨越两国四代人的故事报道,见证中南关系行稳致远。欢迎垂注。
 

【记者】林旭娜 周煦钊

【摄影】张令(除署名外)

【栏目统筹】罗彦军 林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