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走进老侨房,聆听新故事】之百年嘉庚故居——极俭朴的起居,最慷慨的奉献

2022-01-19 22:14:34 来源: 侨眼看集美 阅读 (14750次)
    一到集美,无人不被独具特色的建筑所惊艳:这里有燕尾脊、红砖墙闽南民房,有屋身拼花、线脚的洋楼,更有“穿西装 戴斗笠”的嘉庚风格校舍。集美是著名的侨乡,由华侨华人兴建的楼房,往往中西合璧,成为当地最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集美还保留着几十座这样的特色侨房。其中最著名的,是嘉庚先生的故居。
    今天,我们邀请了陈嘉庚先生的族亲陈新杰先生,一同走进嘉庚故居,将时光回溯百年,通过参观陈嘉庚先生当年的生活起居,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位爱国华侨领袖的非凡人生。

陈新杰:1949年出生于集美大社,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一直致力于集美学村文化和嘉庚精神的挖掘与研究,搜集整理了许多相关文史资料。
“校主厝”连遭战火 校主坚持先修校舍
    嘉庚故居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嘉庚路149号,落成于1918年6月,为罗马式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陈嘉庚先生和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人们称陈嘉庚先生“校主”、称陈敬贤先生“二校主”,所以这座故居也叫“校主厝”。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261edee88e9839ef165122d8bd8841.jpg
(陈新杰先生讲述过往历史)
    嘉庚故居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二层小楼,如今都作为展室。二楼正中是会客厅,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陈设简单,朴实无华。
面对简朴又敞亮的住处,陈新杰先生对我们讲起了当年故居遭受的重创。
    1938年,日军侵袭厦门,战机投下燃烧弹,烧毁了嘉庚故居的屋顶。1949年11月,故居遭到败逃到对岸的国民党军机轰炸,再次受到重创。陈新杰印象中,到五十年代初期,被烧毁后的故居还没有得到修复。当时,陈嘉庚先生始终坚持,学校的教室还没修复完,若是先修自己的住宅,有悖于先忧后乐。他说,等所有的校舍修好,才能修故居。时隔16年——1955年,故居才得以重修。动工的时候,陈嘉庚先生亲自来到现场,发现经受战争摧残的墙体没有裂痕,还算完好,只是屋顶的木头被烧空了,为了节省修复费用,他吩咐保留被炸弹炸毁过的墙体。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f3045ff58a8620fb3baf371b9d7d79f.jpg
与儿孙挤住阁楼 为建校磨薄了手杖底铁皮
    我们问,故居里有没有什么不能错过的参观点?陈新杰带我们进入一个阁楼里,指着说,当年,陈嘉庚的后代从海外回来照顾他,发现故居整栋楼都是办公室,于是另外建了这个小阁楼,作为住处。

   陈新杰感慨地说:“陈嘉庚先生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自己和家人却挤在这么一间小阁楼里!”这样的精神,着实让人为之动容。
   今天的嘉庚故居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岁月静好。然而,当年陈嘉庚先生在故居的生活工作却是另一番情景,总是忙碌紧张。陈新杰说:“他每天早晨5点就醒来,短暂晨练后,就会用20分钟的时间从这里走到学校去,然后再回来洗漱、用早餐。7点,他就出门了,开始巡视整个校园、建筑工地——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也要出去巡,然后晚上才回来,在家继续办公。”
     陈列橱的说明写道,陈嘉庚先生坚持下工地巡视,甚至把手杖尾端的铁皮都磨损了。我们理解:这绝不是几天或几个月所能形成的,是长年奔走在兴校办学路上留下的印迹。
归来堂召唤游子返乡 洋身土顶彰显文化自信
    沿着小路走着,我们来到一座别具一格的单层建筑——归来堂。它是根据陈嘉庚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白石砌墙,绿瓦盖顶,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提起归来堂的建筑风格,陈新杰说:“陈嘉庚先生说过,中华民族四万万人,绝无居于人下之理。我们要赶超西方,最终要超过西方。他将这种思想融入嘉庚式建筑中。因为我们传统的老村屋很小,门窗很小,通风采光不好,但是屋顶很漂亮,有我们民族的特色,而且冬暖夏凉,功能性特别好。而西洋式的楼身通风、采光,有助于居住时身体健康。所以,他汲取了西方建筑的优势,采用了洋楼屋身、民族屋顶,形成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最大特点,就是表达了他超过西方的决心。”
透过嘉庚式建筑,我们不难看出,陈嘉庚先生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又善于吸收融合西方的文明,体现出陈嘉庚先生的创新精神。
     归来堂,望名思义,寄托着陈嘉庚先生教育子孙不忘祖地,让更多华人华侨回乡建设的心愿。陈新杰说,若说归来堂是一座建筑,倒不如说它更像是立体的家训。
由于陈嘉庚先生将财力都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归来堂迟迟未能建成。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特别拨款扩建了归来堂,并指示精心设计。建成后的归来堂,中间为宫殿式大厅,两侧为护厝,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庭院式建筑。“归来堂”三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罗丹所书,被编入《中华名匾》。
     归来堂内,以大量史料,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在“归来园”的中央石屏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前面,矗立着一尊陈嘉庚全身铜像,一手拿着礼帽,一手握着手杖,深邃而和蔼的目光望着远方。透过栩栩如生的铜像,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陈嘉庚先生意气风发的面貌。
     早在1916年,陈嘉庚先生就委托胞弟陈敬贤先生回集美建设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1919年,陈嘉庚先生放下海外的生意,亲自回到厦门主持扩建集美学校、兴建厦门大学。受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精神的影响,他的女婿李光前、族亲陈文确、陈六使兄弟等,先后归来,也为集美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为教育倾尽家财 待自己和家人俭朴节约
     陈嘉庚先生对公益事业慷千金之慨,对于自身与家属的开支却是能省则省。
     提到陈嘉庚先生的勤俭节约,陈新杰向我们分享了一段“从吃不饱到光盘”的趣事。
     陈新杰说,有一次,陈嘉庚的儿孙从海外回来,住在故居的阁楼里。一起吃完饭,他看到桌上剩了一些饭菜,他便让炊事员下次少做一点,以免浪费;等到下一餐,依然有剩饭剩菜。原来,儿孙认为在长辈面前吃饭总要留一点,全都吃光不合礼数,但陈嘉庚并不知情。就这样,饭菜越做越少,接连三天,儿孙没吃一餐饱饭。陈嘉庚终于知道原由,要求光盘,儿孙从此养成了不浪费的好习惯。
     不仅对儿孙,陈嘉庚先生更是以身作则。在故居内,我们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油漆斑驳的桌椅、陈旧的木床、退色的打着补钉的蚊帐、破旧的分不清颜色的毛背心、包头铁皮已经裂开的手杖、补了又补的雨伞等,都是陈嘉庚生前一直使用的。

     陈新杰告诉我们:建设厦门大学的时候,陈嘉庚先生从集美过海到岛内的工地去现场办公。当时的政府配了一艘小汽艇、一辆小轿车给陈嘉庚先生使用,被他坚决拒绝。每次出门,他就比平时起得更早,跟卖菜的、卖水产品的混坐同一条早班船,当天又乘晚班船从厦门岛回到集美。
赓续嘉庚精神 集美发展进入新时代
    陈新杰感动地说,在当时华人华侨中,比陈嘉庚先生富有的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教育才,自己却过着非常俭朴生活的,仅有陈嘉庚先生一个。
    尽管对自己、对家人如此勤俭,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无人可比。他捐建集美学校,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师范、水产、航海、商业等等,以及厦门大学,耗尽了他的所有家产。为了使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有可靠经费来源,他立下遗嘱,安排交移各项财产,将南洋所有不动产都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后人用“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八个字,概括陈嘉庚留下的精神财富,并命名为嘉庚精神。
    发源于集美的嘉庚精神,伴随集美人民走过了百年风雨。近年来,集美区建设日新月异,从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郊区小渔村,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百年学村到现代新城,嘉庚精神成了人文集美的“灵魂”。进入新时代,集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集美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国家民族为重的品格,倾心教育的诚心,这便是嘉庚精神的赓续。

                                                                                                                   
文: 吴俊莹 蔡国烟
图: 孙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