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广西之行,这四件大事有新解

2021-04-28 13:06:44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0176次)

暮春时节,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历时三天,行经桂林、柳州、南宁三地。国际疫情仍在肆虐,挑战施压丝毫未歇,“十四五”正在开局起步。尽管头绪繁多,中国的脚步依然笃定。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既勉励当地写好广西篇章,又思考“中国之治”的诸多命题。在《时政新闻眼》看来,广西之行至少对四件大事作出了新解。

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http://m.news.cctv.com/2021/04/27/ARTIQoLxYyWRw60xoKwjX4Ju210427.shtml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在广西考察

△4月25日-27日考察点示意图

再谈“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首次见诸报道是去年4月的陕西之行。站在秦岭月亮垭,习近平郑重告诫: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此后,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心怀“国之大者”。他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要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

△桂林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园。(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这次在广西北部的毛竹山村考察时,习近平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勉励毛竹山村乡亲们办好葡萄这个富民产业,到点赞柳州螺蛳粉这个“小米粉大产业”,从在桂林象鼻山公园要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到在工作汇报会上提出维护好卡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的合法权益,总书记对“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个新表述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八年多时间过去了,这句朴素的话语,越发打动人心。

△4月27日,三月三“歌圩节”表演现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再谈“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去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一个多民族聚居小区考察时说:“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

总书记这句话,是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说的。

△陈列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云雷纹大铜鼓,面径165厘米,重299公斤,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往前看,脱贫攻坚激战犹酣之时,总书记多次提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步,在经过系统评估和总结之后,我国还将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http://m.news.cctv.com/2021/04/27/ARTIQoLxYyWRw60xoKwjX4Ju210427.shtml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脱贫路上、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共产党说话算数

往后看,在实现全面小康、脱贫之后,现代化就是中国的目标所指。在广西之行的最后一个考察点——广西民族博物馆,总书记鲜明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发展阶段在变,发展目标在变,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庄严承诺不变!

△4月27日,结束三月三“歌圩节”表演的演员们合影留念。(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再谈“碳达峰、碳中和”

这次启程赴广西考察之前,习近平刚刚出席了一个各方都很重视的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尽管实现难度很大,习近平在会上重申了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庄重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桂林市有12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0%。(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一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国之大事,总书记把它描述为“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自从去年9月首次作出这一承诺以来,中国就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行动。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上次在福建考察时,他还对这个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的“优等生”提出要求: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

△桂林象鼻山因酷似一头舒卷长鼻、畅饮清流的大象而得名。(总台央视记者李炜拍摄)

广西也正在向“生态文明强区”进军。这次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前新增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更宏大的布局。在此之前,总书记已有判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象鼻山公园夜景(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这次广西之行,总书记先后考察了漓江和象鼻山公园。他说:“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秦岭之诫,言犹在耳。桂林之诫,可不慎乎!

再谈“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总书记今年以来的几次国内考察,就是一堂常讲常新的党史课。这既与今年是建党百年紧密相关,也与正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相关。

这次广西之行,总书记首站看的是位于桂北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血战湘江、陈树湘、闽西子弟、绝命后卫师……总书记经常提起。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总书记亲自指示。来到80多年前这场壮烈之战的故地,总书记最为感怀的,当属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总书记说:“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参加“红色教育”的学生们。(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考察最后一天的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由此引申开去,对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再提要求。今年2月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总书记谈到16个字的总要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一次在福建,总书记重点谈到学史明理。他说,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这一次在广西,总书记重点谈的是学史增信。

何谓学史增信?总书记说,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他还谈到,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

△广西南宁(图/视觉中国)

时间回到两年多前,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曾经讲到这“三信”。他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今日之中国,尤为重要!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摄像丨总台时政新闻中心摄像团队

记者丨王鹏飞 李晋 张宇 李炜 卢心雨 赵化 郭鸿

视觉丨陈括 张晶 刘浦飞

责编丨侯艳 蔡靖骉 刘会民 杨立峰 马喆 覃思 刘瑞琳

编辑丨王继阳 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