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今日广东·乡音】清明草木香

2021-04-08 14:44:22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0228次)

每到清明,岭南人民的饭桌上就会增添许多美食,比如荞菜、艾糍、糯米饭,家家户户都萦绕着特别的味道。那种味道,就像是被春雨滋润的泥土中散发出的清香。

酱紫FM出品

请点击链接收听音频:https://mp.weixin.qq.com/s/PdJ96Ey7ZGIdH9PufavXRQ

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刘子荷

清明时节,岭南大地百草蓬勃,许多习俗因此和草木有了联系。

“清明插柳”一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插土就活,柳条很快生根发芽,长成青青小树。由此,清明成为佑护新生的节日,具有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另一说法是,清明节插柳有辟邪之功用。受宗教传统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却鬼,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也是以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还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我记得,老家便一直有清明“前三后四”要插柳的习俗。

每到清明,岭南人的饭桌上肯定有荞菜出现。农历二三月,雨水充沛,种植出来的荞菜爽嫩无渣。但要到四月清明时,荞菜才最当时,因此荞菜又叫清明菜。在白话里,荞菜的“荞”和“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纪念先人,怎能不吃荞菜。

图片来源:城市特搜

清明做艾糍也是一大妙事。清明前是艾草生长最蓬勃的时候。地上的嫩芽,在一场春雨沐浴下,搔首弄姿地生长起来,变得鲜嫩爽口。姑娘媳妇们臂弯里挽个竹篮,在家门前、山坡上,借着《诗经》“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意采摘嫩艾芽。采回来后,又是一阵忙碌。整理干净,摘去老叶和硬的根结,先焯水,再沥干水分,又在石臼里捣碎,和上糯米粉,反复揉搓成米团。炒熟的花生芝麻碎,拌上片糖粉做成甜馅,不喜欢吃甜的,则用萝卜丝、粉丝、豆角、苦瓜和肉末做咸馅。包好后放到蒸锅里,猛火蒸上十分钟即可出锅。一开盖,艾草的清香直往鼻子里钻。蒸熟的艾糍保持着艾草的青色,又有着糯米的软糯,咬上一口,俗世气息、青草的芬芳就在唇齿间回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蒸五彩糯米饭也是必需的。浸泡五色米的汁水全部用纯天然的植物萃取,黑色用嫩枫叶的茎叶放到石臼中捣烂,浸泡两天两夜,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煮至滚开,水变成黑色后,趁热泡米;黄色是用黄栀子的果实捣烂放在水里反复煮来萃取的;紫色用紫蓝草,红色用红蓝草,两种植物很形似,叶片稍长的便是紫蓝草。把浸泡好的五色米分层放入饭甑蒸熟,几种草木的香味便袅袅娜娜飘逸而出,弥漫整个灶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最爱六一居士的这阕《阮郎归》,让清明节的草木又添了更多诗意和香味。(羊城晚报2021年04月04日A08版 责编:易芝娜)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 罗捷媚

编辑 | 舒舒

校对 | 朱晓明

审核| 岑杰昌

签发 |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