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摘帽”不摘“攻坚志” 特色产业绘就巫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03-26 21:44:02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0083次)

【葡新报 重庆讯】白墙褐瓦、鳞次栉比的小楼整洁有序,宽敞平坦、绿树掩映的乡间街道四通八达,临江步道和观景平台将峡湾美景尽收眼底……被脆李树掩映下的重庆巫山县柑园村,是一派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和美景象。“很难相信,这里曾是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的村子。”在柑园村内,前来参访的多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发出赞叹。

26日,由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重庆行——聚焦绿色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参访团一行,走进“神女恋城·红叶巫山”——重庆巫山县。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集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境内山大、坡陡、沟壑深的特殊地理条件,形成了量大、面广、程度深的贫困现状,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图为3月上旬,巫山曲尺乡李花在巫峡两岸漫山绽放。 何蓬磊 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巫山却有着重庆最好的光热条件和充沛的降水,有着独特立体气候特征。为此,巫山县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导向,经过数十年的产业发展积淀,不断优胜劣汰,最终确立了“1+3+2”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蝶飞蜂舞伴花香,漫山脆李谱新曲。在大规模发展脆李产业的柑园村,还没凋谢的李花散发着沁人肺腑的香味,脆李、柑橘等经果林连绵不断,勾画出美丽的风景;村庄内,环境优美,道路洁净……一座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明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初具雏形,它正悄然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

三峡库区蓄水后,因为移民搬迁,像柑园村这样的沿江农户就地后靠安置,面对瘠薄的石漠化土地,如何在求生存的基础上,实现搬的出、稳的住、逐步能致富,是当时地方政府与农户最为关注的问题。

经过多方调研,在政府号召下,柑园村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脆李产业。几年过去,这里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果子不仅要种得下、产得出,还要卖得好。巫山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培育电商服务网点300余个,构建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网络体系,实现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每年农产品网上交易达10亿元,仅巫山脆李2019年电商交易就超过2亿元。

“通过网上销售,不仅把脆李卖到全国各地,还大大提高了脆李的价格。品相好一些的,每斤可以卖到30多元,普通的也要一二十元一斤。”柑园村村支部书记孙垒家中种植了15亩脆李,每年脆李收入超过20万元。

(图为3月26日,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在巫山县曲尺乡采访农户。 何蓬磊 摄)

花添香、叶增绿、果富民。曲尺乡乡长贾继猛介绍说,该乡累计种植脆李达到2.1万亩,年产量1.44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依托脆李产业,曲尺乡柑园村正在申报创建“中国李乡·三峡花海”4A级景区,权发村正在打造“中国脆李(巫山)生态博物馆”。随着曲尺乡柑园村旅居社区、权发村三峡李园投用,沿途近百家农家乐、近百亩巫山恋橙、数十亩草莓,让旅游配套更加完善。

曲尺乡的脆李发展是巫山县脆李飞速发展的缩影。目前,脆李在巫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逾30万亩,遍及22个乡镇,惠及农民5万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逾1万户、3万人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巫山还在低山带种植柑橘20万亩,在中高山带种植核桃等干果15万亩,在高山带种植烤烟5万亩和中药材20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90万亩。

2018年8月,巫山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20年7月,巫山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全县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如今,放眼巫峡大地,漫山遍野种满了“摇钱树”,田园变成了“花果山”,田间地头挂满了“金果果”。

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巫山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巫山将会坚持市场导向,持之以恒发展壮大以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烤烟、生态养殖为主的“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接二连三”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既做强产业,也推出产品,更创造产值。同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