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国际锐评|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不惧任何挑衅

2020-10-23 23:03:38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10102次)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23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全面回顾了这场战争的艰辛历程与历史意义,深刻阐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精辟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五点启示,释放出中国坚定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统一、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的清晰信号。

(习近平: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请点击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ZW5V-dNiuE-_8UtJM_nj4w

“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这是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性质。1950年6月,随着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基于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决定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美军不顾中方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将战争强加在了中国人民头上”。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等时任中国领导人作出中国人民志愿者出国作战的重大决策。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一书中所评价,“朝鲜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

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现代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曾公开承认,“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鉴往知来。今天,中国隆重纪念70年前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不是为了延续对抗,而是要汲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更好地维护和平。这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出国作战中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这一融合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克服风险挑战,在实现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与70年前相比,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但美国一些政客没有吸收历史教训,依然抱持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不放,大肆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对中国进行疯狂打压,在全球挑动意识形态对抗,甚至公然叫嚣发动一场针对中国的“新冷战”,妄图剥夺中国正当合理的发展权利,将世界重新推向分裂与动荡。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习近平的这一精辟论断,既来自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对当下国际形势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他所总结的三个“根本行不通”,深刻阐述了在历史发展规律面前,一切逆流行径必将碰得头破血流,最终注定是死路一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但绝不会吞下损害主权的苦果。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铿锵有力地表示,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 毫无疑问,这是对那些不自量力、企图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外部势力发出的再清晰不过的警告。

事实上,站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回望70年前抗美援朝战火硝烟,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应当用什么样的行动来铭记这场伟大胜利。正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总结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必须坚持”来自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汲取,更为中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保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死路一条。“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及其孕育的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敢于同一切风险挑战作斗争,坚定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