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助力四川脱贫攻坚 广袤乡村“旧貌”换“新颜”

2020-09-18 20:04:03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6312次)

“村里土路不见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种的果树年年丰收,家里还买了小汽车。”谈起蒸蒸日上的日子,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佳山村村民龙升贵喜笑颜开。

近日,记者走访佳山村发现,这个海拔超过1500米的高山村落已“变身”水果种植“天堂”。走进村里,村民自建的崭新楼房无声诉说着生活的变化,一面面颜色鲜艳、充满现代与民族特色的彩绘墙面与周边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很难想象,这里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遍地是土路、房屋破旧、村民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地方。

“家里种了5亩苹果、4亩李子和1亩车厘子,通过快递,这些水果48小时内就能送到消费者身边。”龙升贵说,仅水果一项,每年就能带来20万余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家里水果收成好,在外地打工的儿子也回家帮忙打理生意。

(龙升贵的儿子龙庭恒大学毕业后,返乡与父母共同打理果园。)

佳山村的巨变是村里产业发展及时“调头”的结果。十年前,佳山村替换掉经济价值低的玉米,利用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水果种植,如今已拥有车厘子园190亩、青红脆李园1000亩、苹果园500亩。“佳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花果山’。”佳山村第一书记胡文说,为扩大销路,佳山村还成立品牌,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在“旧貌”换“新颜”后,乡村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每逢水果采摘时节,不少游客从远方驱车赶来。

佳山村的改变,是四川乡村振兴的缩影。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在特色产业支撑下,广袤的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漫步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一栋栋红瓦小洋楼整齐排列在道路一旁,白墙下鲜花点缀,小溪里碧波微澜,房舍边翠竹掩映,道路旁菜园齐整……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高槐村从贫困村变为“文艺村”,每逢周末、节假日,远近游客纷至沓来。

2014年,“新农人”胡蓉在高槐村开了第一家咖啡馆。6年来,先后有23家咖啡馆在村里开张,成为高槐村网红“打卡点”之一。“我们来之前,当地村民从未想过把闲置的房屋拿来做经营。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到来,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很文艺的事业。”胡蓉说。

(在四川德阳高槐村,一家咖啡馆正在营业。)

如今,“很文艺的事业”已经不止于开咖啡馆。高槐村依托咖啡主业,引进3D打印、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新业态14个,建立新机制激活乡村、发展新业态赋能乡村,构建起村民与“新农人”众创共建模式,实现了无名小山村从咖啡小镇向独具特色文创小镇的转变。

“高槐村环境很好,给我们创作带来不少灵感。”“85后”音乐人张小黑是“民谣小院”乐队成员之一。一次偶然机会,他们决定把创作基地放在家乡德阳市的高槐村。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人”,每到周末,他们就会以公益方式,为村民、游客演唱民谣。

(今年6月,四川德阳,“民谣小院”乐队在高槐村“田野秀场”上演奏。)

“夕阳的余晖经过希望的田野,向南的候鸟待遇袅袅的炊烟……”在高槐村的“田野秀场”,伴随着吉他琴弦拨动,“民谣小院”乐队用歌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

在眉山市东坡区大定桥村,当地人在泡菜坛子里找到了“致富密码”,用一叠泡菜撬动百亿产业。拥有30年泡菜原材料种植经验的大定桥村每年为泡菜加工企业提供蔬菜约5000吨,可创造收入近350万元。依托泡菜产业,2020年大定桥村村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5000元。

(今年6月,四川眉山,在泡菜企业吉香居的一个车间里,一名残疾员工用剪刀将一个个红辣椒把剪掉。)

“十几年前,父亲告诉我眉山成立了中国泡菜城,对我们大定桥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希望我回家乡发展。”土生土长的大定桥村人何晓英说,听完父亲的建议,何晓英把自己在广东打工存下的一点钱带回家乡,在村里种起青菜和“砣砣菜”,成为村里最早种植泡菜原材料的人之一。

站在村中眺望不远处规模宏大的“中国泡菜城”,如今已经是大定桥村村支书的何晓英感慨,没想到家家户户都有的泡菜竟成为致富“法宝”。“眉山人一日三餐少不了泡菜,村民的‘钱袋子’更离不开它。”

据何晓英介绍,去年大定桥村被评为眉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打造‘绿色大定桥’,营造乡村新风尚。”在产业发展的支撑下,大定桥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针对村容村貌差的问题,我们改造卫生厕所450个,生活污水处理覆盖400户,同时还推进垃圾分类、庭院美化。通过这些措施,今天的大定桥村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