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把想做的事干成,很有成就感”

2019-03-12 16:00:21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 (7390次)

沈腾香(左一)在劳动中。丘嘉瑞 摄(人民视觉)

春雨淅沥。福建省长汀县南坑村银杏基地的山头上,漫山遍野的马尾松依旧苍翠。更多的绿色,在银杏枝头的嫩芽中孕育……

这是沈腾香再熟悉不过的山头,曾经有着令人可怖的狰狞。32年前,沈腾香嫁到南坑村时,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在勾画满目黄土、丘壑纵横的图景。濯濯童山数十年如一日,绿色似乎遥不可及。

1997年,她成了这里的村支书,带领村民们从水土流失治理起步,绿色在南坑村的山头顽强生长,由点成片,最终遍布荒山,每一片都浸润着大家的汗水,还有沈腾香最美好的青春。

“秋天,这里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沈腾香手指远处,身后,一座名叫“杏福亭”的亭子上挂着一副对联:“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敢叫荒山成绿洲;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誓闯富路美家园。”

治穷,先得治荒

沈腾香是为数不多的敢从外村嫁来南坑的媳妇。由于人口稠密、燃料匮乏、采伐无度,又遇兵灾火劫,南坑所在的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刚进村时的情景,沈腾香记忆犹新:“全村都是木头房。”村子正好处在水土流失的核心区,村民们把南坑叫成“难坑”。

1997年,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沈腾香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好心人一旁提醒,底子太薄了,怎么当家?“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就想着先试试看。”沈腾香说。

治穷,先得治荒。村里找来了免费的油萘树苗,发动大伙儿上山种树,可村民们根本不买账:“田里的庄稼都种不好,还上山种什么树?”

沈腾香只好自己带头。在光秃秃的山上种树,谈何容易。“先挖个1立方米的穴,堆土、施肥;第二年,把穴拓宽,还是堆土、施肥。”最先上山的都是党员干部,每人种5亩,沈腾香一人就种了20亩。方法虽笨,树却慢慢活下来了,后来居然还挂了果……

头脑灵活的村民,试着在油萘树下套种西瓜。袁廷云就是其中之一。丰收那年,地里的西瓜卖了1万多元钱。“晚上跟老婆在家里数着钞票,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袁廷云回忆:“哪里见过这么多钱!”

瓜果飘香,绿的是荒山,聚的是人心。看到种树能挣钱,村民们纷纷抢着上山。久违的绿色,开始在南坑村蔓延……

荒了那么多年的地,依然贫瘠。为了增肥,沈腾香又想到了新建沼气池……

年复一年,滴水穿石。当年的濯濯童山,如今已是满目葱茏,南坑村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名气不小的生态旅游村,村民们也随之鼓了腰包——1996年南坑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如今超过了1.68万元。“现在想想,把想做的事干成,很有成就感。”远眺青山,沈腾香感慨,语气依然轻柔……

用钱,格外小心

轻柔的语气有时会让人疑惑:沈腾香的身上,哪来这么足的干劲?

“当年为带头上山种树,听说还跟家里人吵了架。”袁廷云知道,这些年为村里做事,沈腾香并不容易。

沈腾香家并不宽裕。她曾在镇上的毛巾厂干过活,后来几乎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南坑村。老公在外务工,收入也不高,日子紧巴巴,还得供养两个小孩的学业。

为了带头,她把老公叫回家,两口子一块干,其实当时心里也没底。幸好行情不错,家里条件日渐改善。可后来村里养畜的人多了,养畜的不种树,种树的又不养畜——种养分离,排污就成了问题。县里考虑到生态保护,南坑村成了禁养区。

村里带头拆畜舍的,还是沈腾香,“要说心甘情愿,那是假话,可村民们盯着你,你不拆,谁会动?”先后投了40多万元的畜舍,说拆就拆。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没了,老公只得到县城动车站旁,开起了杂货店。“现在人气还不旺,每个月毛利也就两三千块,跟养畜没法比。”沈腾香笑着说。这份公心,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去年5月,沈腾香带头拆畜舍,到7月,全村15户养殖户,全部退出。

这些年,沈腾香给村里拉来的资金,不在少数。仅厦门的一对乡贤,就先后捐了130多万元。一提到用钱的事,沈腾香格外小心,叫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一并来监督。一位村民因某事对沈腾香有怨气,凭空臆想了几条经济问题向上告状。上面派人一查,影儿都没发现。后来,这位村民趁着酒劲跟沈腾香掏心窝:“你这个人,不贪,公道,我服!”

选人,德才兼备

村支书的岗位,沈腾香一干就是22年。她说,自己还有两大遗憾:一是后备干部没有培养起来;二是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壮大。2015年村里换届,她本想卸下村支书的活,可村民们死活不同意。沈腾香只有继续接着干……

培养后备干部的事,她其实早就放在心上。多年前的一天,沈腾香路过村里一户人家,见一个年轻女孩独自一人在家刷墙,动作麻利。她没过多久,就把这个女孩拉进了村干部的队伍。她叫彭丽娜,如今的南坑村妇女主任,家里条件殷实,干事老实本分。一有机会,沈腾香就带着她到外面跑,村里来了重要客人,也鼓励年轻人勇敢上前亮相。“选后备干部,要德才兼备,但首先是德,人品一定要好。”沈腾香说。

村里的集体经济,沈腾香也没少费心思。当年引进银杏树,本是为了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可经济效益一时不尽如人意,急坏了沈腾香,“每年都得花钱管护,不然就是前功尽弃。”幸好县里出面收储,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外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很多就是冲着南坑独有的银杏林。

但沈腾香并不满足。“村集体收入一年不到20万元。”她觉得不够。正在谋划的包括乡村旅游开发,连同一座养老中心的建设。“村民们条件好了,老人也多了,有的请保姆照顾老人,一个月也要四五千元。”沈腾香盘算着建一个养老中心,既是解决养老的社会事业,又是可持续创收的集体产业。

归根结底,她还是放不下南坑村。沉甸甸的责任扛了22年,或许还将继续扛下去……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2日17版 记者 颜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