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中国如何破解西方“锐实力”谣言?

2019-02-21 00:00:00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阅读 (7431次)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人民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个别西方国家的不满甚至恐慌,因而炮制出种种“新词儿”加以污蔑,而“锐实力”(Sharp power)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锐实力”?

2018年初,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发表一份题为《锐实力:崛起的“威权势力”》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锐实力”概念。接着,西方一些政客和所谓的“学者”也发文指责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使用“锐实力”影响其他国家的认知与决策,以谋取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更有甚者,直接将“一带一路”斥责为“中国锐实力的首要体现”。虽然这些都是明显的不实之词,但有道是“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故事”,我们仍需有针对性地回击这些政治谣言,还事实以真相,廓清舆论,以正视听。[1]

所谓“锐实力”(sharp power),本质上就是美欧政客学者联手打造的一款“话语武器”。我们注意到,它的发明人之一是曾任美国驻日大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任院长的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以发明“软实力”(soft power)理念而受到热捧。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属性,即在一定的学术性之外,可能更多地是暗示出某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含义。至少从客观效果看,“软实力”这一饱含褒义的概念的传播,在世界舆论场扮演了美国政府、美式民主、美国模式的吹鼓手的角色。[2]

然而,二十多年后,同一位学者面对类似的现象——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援助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却硬是生造出一个换汤不换药的贬义词“锐实力”,这就不能从学术的逻辑来理解了。唯一能够解释这一所谓“学术现象”的应该是政治的逻辑,即奈急于为美国模式背书、为抹黑中国建言献策的“政治冲动”,彻底压垮了他的学术自觉与良知底线。

“锐实力”对“一带一路”进行污名化的手段

以2018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之一“中非合作论坛”为例,针对会上会下中非人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不断加深的合作,一些西方媒体、政客不惜捏造事实来污蔑中国凭借“锐实力”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无非是为其传统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侵略论”添加一小撮新的作料而已。

我们如果仔细分辨就不难看出,在上述过程中,“双重标准”是“锐实力”谣言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和法宝。在奈和其他所谓“锐实力”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同样一件事情,譬如美国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捐款,或者推销好莱坞的影片、传播美国文化,这些都叫做“软实力”的体现——通过魅力、吸引而非暴力、强制使当地人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商业模式、生活方式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然而,当中国在非洲采取比美国更公平、平等、人道的模式“授人以渔”时,西方的政客和学者们却坐不住了,于是急不可耐地给中非合作贴上种种标签。譬如,美国的《外交事务》、英国《经济学人》等主流杂志,配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先后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在非洲乃至世界各地强推“锐实力”。这股风潮迅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国引起效仿。同样的事情,甚至中国做的更好,更受非洲当地政府和人民欢迎,却成为西方媒体中北京以“锐实力”在非洲搞政权颠覆、官员收买、恃强凌弱、压迫百姓、操纵媒体的“罪行”。

与“锐实力”似乎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在非推行“债务外交”之说。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对非援助讲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通过“输血”与“造血”两结合,从根本上提升非洲国家的发展能力,而非简单地提供食物、药品。[3]

过去数十年来,西方模式下的对非援助动用了国际社会的大量资源,却依然无法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面貌,甚至有的国家是“越扶越贫”,不仅没有走上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反而陷入饥饿与内战的深渊。而中国的“造血”式援助,抓住问题的根本,那就是从全面提升非洲国家的基础社会入手,辅以对当地员工、人才的系统性培训,从而帮助当地国家、社区内生出新的发展原动力。上述根本性的差别,不仅很好地解释中、西方不同援非模式取得完全不同结果的深层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选择中国模式,亲近中国道路,愿意携手中国人走合作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对此,显然西方政客和媒体、智库是嫉恨的。这种积郁的不满在最近两年直接爆发在对中国援非模式的所谓“债务外交”的指责上。按照这一话语的逻辑,中国在非的“造血”式减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阴谋”。因为北京早已预料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基建能够为一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治理升级源源不断地提供后续动力,但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它是不挣钱、只烧钱的。因此中国就利用非洲国家基础社会落后且缺乏资金的不利条件,“假意”许诺援建,却实际上在输出本国过剩产能的同时,让非洲国家对华欠下巨额外债。而一旦对方无力偿还,则北京便顺理成章、合理合法地要求对方在政治、外交甚至领土主权等领域向中国做出让步。依靠上述逻辑,这些西方媒体似乎“成功”地使“锐实力”与“债务陷阱”两种话语策略合流一处。[4]

然而,这究竟有没有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何破解“锐实力”谣言?

对上述“污名化”策略,最好的驳斥就来自那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自身。我们还是以非洲和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为例:

就在中非合作论坛举办期间,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Ahcene Boukhelfa)在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明确指出,中阿自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合作。阿国人民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在对非援助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并认为中非合作为国际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全球性的借鉴意义。

无独有偶,苏丹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纳赛尔丁·阿普杜拉(Nasreldin Abdalla M. A.)则强调,中国的繁荣是非洲的福音,因为它同时也带动了非洲的繁荣。中非之间的“一带一路”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未来中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挑战,更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他尤其驳斥了当下流行的“锐实力”、“中国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论调,强调通过借贷来控制借款人,这恰恰是西方国家和他们的金融集团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习惯于对非洲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事实上,非洲很多国家的的主要债权方并非中国,而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所累积、遗留的。如今这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妄图把这样的并不存在的罪名安在中国人民的头上,作为“老朋友”、“好兄弟”,无论是苏丹还是其他的非洲国家,都不会答应,会在国际舞台上集体发声,澄清事实。

事实永远大于雄辩,谣言终将止于智者。我们在战略上应该“藐视敌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一带一路”合作保有充分的信心。[5]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战术上则必须“重视敌人”,必须旗帜鲜明、有针对性地开展斗争,方能廓清谎言、恢复真相。

(王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1] 王维佳:《识别一个新的旧世界——关于“锐实力”报告的评论笔记》,载《对外传播》,2018年第4期,第16-18页。

[2] 胡钰,沈沁怡:《从“锐实力”概念演变看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与话语创新》,载《中国记者》,2018年第4期,第59-62页。

[3] 王新影:《西方语境下的“锐实力”概念解读及应对》,载《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第95-102页。

[4] 史安斌:《延续冷战思维 体现焦虑心态 透析所谓“锐实力”》,载《理论导报》,2018年第4期,第56-57页。

[5] 王莉丽:《中国应正面应对西方“锐实力”舆论遏制》,载《公共外交季刊》,2018年第1期,第65-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