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非洲国家积极寻求粮食安全出路(国际视点)

2019-02-20 15:53:08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 (7486次)


在中国援布隆迪杂交水稻示范田中,农民在给水稻脱粒。

中国援布隆迪杂交水稻示范田。本报记者 吕强 摄

■非洲的饥饿人口在多年下降之后出现持续上升,威胁非洲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进行的消除饥饿的努力。

■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冲击,非洲的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在中非合作的框架下,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在帮助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

近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共同完成的《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报告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发布。该报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饥饿人口在经历多年下降后出现持续上升。与2015年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2017年增加了3260万食物不足人口,其中近一半人数增长来自西非,另外1/3来自东非。这威胁着整个非洲大陆为消除饥饿所作的努力。

撒哈拉以南非洲2.37亿人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看,非洲地区持续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数量高于其他任何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食物不足发生率2005年至2014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2015年至2017年,从21.1%回升至23.2%。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5人口营养不良,2.37亿人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其中,西非的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中非。

去年年中,长期饱受贫困和武装冲突威胁的西非和萨赫勒地区经历严重旱灾,导致粮食危机不断恶化,该地区营养不良问题达到自2012年以来的最严重程度,将近600万民众面临饥荒,160万儿童面临严重营养不良的威胁。

根据《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报告,整个非洲大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营养目标的进展缓慢。非洲5岁以下儿童的发育迟缓率在下降,但是只有少数国家处于实现消除发育迟缓这一全球营养目标的正轨上。非洲在解决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方面进展有限。5岁以下超重儿童的数量持续上升,在北部和南部非洲尤其高。与此同时,全世界有5000多万名5岁以下儿童遭受消瘦困扰,其中1/4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消瘦发生率超过15%。

“非洲粮食安全状况恶化与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有关,许多国家还面临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塞梅强调,非洲的饥饿人口在多年下降之后出现持续上升,威胁非洲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进行的消除饥饿的努力。

气候变化等因素是粮食安全风险加剧的根源

《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报告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粮食供应体系的冲击。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近期非洲粮食安全风险加剧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粮食安全较差的非洲国家下降程度更大,例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不利的气候条件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报告预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全球受到粮食安全威胁的人口增加7100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

分析称,非洲之所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主要是因为70%—80%的非洲农村人口的生计主要依靠旱地种植和畜牧业。高度依赖旱作农业导致非洲的农村人口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人为破坏活动加剧了非洲的荒漠化和干旱状况。报告预测,到2020年,将有7500万至2.5亿人面临更大的水资源压力,到2050年将增至3.5亿至6亿人,到2080年非洲干旱土地面积可能增加5%—8%。

南非《农民周刊》近日撰文指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冲击,非洲的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另外,非洲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在加剧该地区粮食安全风险,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生育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产生的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经验助力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

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红利因素也在助推该地区农业发展。目前,非洲多国正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致力于解决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相关报告显示,非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每年会吸收1000万至1200万青年加入劳动力市场。

《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报告指出,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非洲国家的气候适应力是关键。非洲国家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围绕气候风险评估、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等展开跨国、跨部门的协同合作。

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玛丽亚·海伦娜·塞梅指出,在制定和实施气候适应战略方面,非洲国家需要在数据收集、监测和实施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她同时指出,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将有助于扩大该地区农产品的贸易流通,促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粮食安全,非洲国家与国际组织一直在努力寻找对策。在津巴布韦,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当地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地测试了姆韦内济地区五个行政区的食品安全早期行动模式,通过推广耐旱小粒谷物的种植,提高受影响小型农户家庭的抵御能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乐施会共同开展的“农村复原计划”,为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的约3.7万名农民提供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指数保险;埃塞俄比亚已经实施了12年的“生产安全网计划”覆盖了约800万人口,这一包容性的农业增长方案刺激了农业生产和投资,降低了贫困率;塞内加尔正在开展国家水稻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国家农业投资计划,使得该国人均粮食产量大增,贫困率及食物不足发生率显著下降。

在中非合作的框架下,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在帮助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据统计,中国已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37个非洲国家派遣71个援外专家组,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约100万农民从中获益。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将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为此,中方将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肯尼亚代表加布里埃尔·如加勒马高度赞赏中国帮助非洲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称这些举措不仅将增强非洲地区的粮食自给能力,还将帮助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就业,进而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报约翰内斯堡2月19日电 本报驻南非记者 吕强) 制图:王婷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0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