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点亮我们的节日(寻找最美乡村·特别报道)

2019-02-19 17:13:29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 (7305次)


游客在参观。


灯会上的小游客。



夜幕刚刚降临,古镇华灯初上。本报记者 雷声 摄

月色灯山,运河人家。元宵前后,千年古镇杨柳青又亮了起来。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灯如昼,人如潮。观灯者有本地的,也有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扶老携幼远道而来的。今年灯会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天预计将迎来60万客人。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时代元素融进来。连办26年的元宵灯会,如今成了杨柳青的新年俗。

拱门长廊,枝叶缠绕,四时花开。四季灯棚长廊里,春桃夏荷秋枫冬梅下,一群群观灯者笑嘻嘻“遛百病”。3米高拨浪鼓灯柱上,取材杨柳青年画的红衣胖娃娃抱着鲤鱼笑。再往前走,大飞机腾空而起,FAST射电望远镜旁,一列白色“复兴号”呼啸前行……落地式、悬挂式,内置灯、串灯、灯带交织,自然之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交汇,点亮大运河畔千年古镇。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京杭大运河穿行千里,在这儿绕了个“元宝”形的弯。

漕运兴旺了商业,也带来了文化繁盛。明代吴承恩曾用“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形容当时盛况。明代楼阁建筑文昌阁、清代民居石家大院也能一窥当时之貌。杨柳青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曾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景。2006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元宵灯会的一大特色,就是挖掘加入了杨柳青年画传统。”西青区文旅局于建玮指向面前15米高的组合彩灯,“像这几个胖娃娃的动作,分别展示了年画的制作工艺,勾、刻、印、绘、裱。”

“打灯喽,烤手喽,你不出来,我走喽”。杨柳青人历来重视元宵节,一首民谣唱出孩童的兴奋。“清代保存下来的年画里能看到很多元宵灯会内容,比如小孩挑着金鱼灯、莲花灯游走嬉戏。”杨柳青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宫桂桐介绍。

“我们小时候就盼过节。父母手巧的拿麦秸秆或苇子编骨架,外面糊张纸,就是灯笼。”宫桂桐笑着说,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元宵节灯会早已今非昔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融进现代声光电,五彩缤纷,亮人眼目。

“再拍一张!” 大型组灯“祝福祖国”是最受欢迎的合影地。来自河北的庞家二姐妹带着老父亲观灯,80多岁的庞老爷子笑着在花灯前照了一张又一张。热闹中国节,引来四方客。一群来天津留学的外国年轻人,也被古镇灯会招引而来,用手机拍个不停。

这样的元宵灯会,古镇连办了26年。每年都想着法子出彩出新。

“今年92组灯,比去年多12组。花灯也越来越好看,材料、编扎技术、环保灯源都在变。”于建玮说。今年每座彩灯下都有二维码,没人讲解也无妨,扫一扫,图文介绍的设计也很美。

火树千春妍,清辉映月阑。60岁的陈向立作为灯会的造型设计员,干了近30年,依然觉得“有意思”,因为“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吉祥文化”。杨柳青镇副镇长王炳建说:“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动力。只要群众喜欢,杨柳青灯展就一直办下去。”

版式、制图:沈亦伶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9日04版 记者 龚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