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家国有栋梁 星辉耀东方

2019-01-14 16:58:2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 (7317次)


孙家栋(左)与同事在工作中 航天科技集团官网


2011年1月18日,孙家栋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获终身成就奖。图为孙家栋(左)与航天员杨利伟在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发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旁白念到“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他就是孙家栋,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孙家栋都是其中重要参与者和“功臣”。他矢志不渝地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约一个甲子。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人类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孙家栋正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即“嫦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之一,在世界航天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近日,本报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对孙家栋进行了专访。现将专访部分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世界是你们的”

《学习小组》:1957年11月17日,您作为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受到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接见。您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曾说,那次接见让您“大受鼓舞”。能否讲述一下当时受接见的情景?

孙家栋:上世纪中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努力筹建自己的空军力量,特别是培养空军科技人才。1948年,我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预科班学习俄语。3年后,预科班学生中有30位被抽调,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在苏联长达7年的留学生涯。

1957年11月,毛主席访苏,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代表。作为异国求学的青年学子,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们大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激动的。记得接见开始不久,毛主席就发表了那段后来被广为传颂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些话让在场的每名学生都备受鼓舞。实际上,我们这些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都满怀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我们自己想办法搞

《学习小组》:您刚参加工作时,中国航天科研水平还很落后。在那种条件下,你们是怎么工作的?

孙家栋:我1958年回国之前,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开始组织研制导弹。当时,导弹是世界上刚出现的东西,是新生事物。国内除了钱学森等极少数专家,哪有研究过导弹的人?相关部门就开始组建研究队伍,在全国各地方和单位抽调人员。不管哪个单位,只要有专业领域与导弹比较接近的人才都被调到一起。就这样,我就被抽调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时候,中苏关系还算友好,苏联提供了很多图纸、资料和专家帮助我们,还来了个导弹营给我们培训。但是后来,中苏关系变冷,一夜之间,苏联专家带着资料都撤走了。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想起之前没日没夜的辛苦,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也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明白搞“两弹一星”还真是要自力更生。当时根本就不用强调政治觉悟,也根本不需要领导动员,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单纯地想着怎么把东西做出来。苏联人不是把图纸资料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当时听了真是非常感慨,这么多成绩确实就是我们流血流汗拼命干出来的。

谁还有工夫想奖金的事?

《学习小组》:有人曾问邓稼先,研制 “两弹” 成功后拿了多少奖金?他说:“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您当时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有多少奖金?领完奖金当时是什么心情?

孙家栋:我们就是一心一意、一门心思搞航天,谁还有工夫想奖金的事?

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阶段,中国遭遇到非常大困难。当时,聂荣臻为了照顾我们科研人员,给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他自己想办法到部队去,利用自己的威望为我们筹集了一些黄豆和羊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筹集过来后,聂荣臻就一句话,给技术人员分,政工人员谁也不要动。这让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确实不太好意思。在这个情况下,谁会想到奖金呢?

待遇实际上也谈不上有多好。我曾到工厂里下车间工作,当时规定夜里10点后算加班,有夜宵。夜宵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是什么呢?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在碗里倒点酱油,拿白开水冲一冲,里头再加点葱丝之类的,夜班人员喝这么几口,然后继续加班。现在回想起来,这确实就是航天精神,大家大力协同,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你们中国才能把这个事情办成”

《学习小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航天人的工作条件艰苦,报纸上当时刊载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之类的说法。您当时对此的感受如何?

孙家栋:“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个说法很形象地反映了搞航天的人当时的确很清苦。不过,“搞导弹的”从“卖茶叶蛋的”那里也获得了很大关心和力量,并且我本人对此就有亲身经历。我是沈阳人,沈阳一个卖茶叶蛋的大妈,从报纸上读到这个说法后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说:“报上讲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你们太困难了,我愿意用卖叶蛋的钱支援你们。”我收到信后特别感动,当即给她回了信。

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取得的。我再举个例子,在“东方红”卫星研制过程,我们需要在其中装一个配件,但我们系统里人手和能力有限,自己做不了。那我们就得到别的地方去找协作方。当时,我们寻到了一家工厂,找到有这个配件手艺的一位老师傅,告诉他,我们做的事是国家重点任务,并告知了配件的参数信息。他二话不说就满口应下:“行,你回去吧,一个月后再来。”一个月后来,他果然做好了,还不要钱。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宇航局官员来华访问时问我一个问题:“你们搞卫星花了多少钱?”我笑了笑告诉他:我说不清楚。他很疑惑地问:“你怎么能不清楚呢?”我就给他讲了上面的故事。他听了感叹:“只有你们中国才能把这个事情办成。”

那个“洋”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学习小组》: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测器飞向了38万公里外的月球,当成功的消息传回指挥中心时,所有人欢呼起来,您却背过身子默默抹起了眼泪。您当时一定有很多感慨吧?

孙家栋: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啊,多少还赶上了点旧社会的尾巴,那时候小,听大人们说话,抽烟叫洋烟,火柴叫洋火,上海的人力车叫洋车,很多东西的名字都带“洋”字。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了,我当时突然就想到旧社会的洋车、洋火,感情一下就上来了。老人们讲的这个“洋”那个“洋”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虽然那时候新中国成立已经50多年了,但是从科学技术发展来讲,这还是较短的时间,而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功实施了嫦娥一号探测月球任务。作为该任务的主要参与者,其背后的艰辛我体会很深,高兴、兴奋、激动,可谓百感交集。我深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而自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12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