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到数字经济中找工作去!

2019-01-08 11:29:3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 (7264次)


图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壹网壹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该校700余名学子进行线上销售实战训练。胡扬辉摄(人民视觉)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共享经济……近年来,数字经济所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中国的就业格局和劳动力供求。有的劳动者“扶摇而上”,在新职业新岗位中收获财富与成就;也有人发现适应多年的工作面临调整和挑战,正“恶补”数字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去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为主线,以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关于数字经济究竟如何影响就业?本报进行了采访。

数字经济带来新兴就业

——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总量已占到两成,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吸纳

“数字经济确实帮我找到了工作。”全职网约车司机孙成坤这样说道。自从有了这份工作,身为退伍军人的他每个月能比之前多赚五六千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收入状况”。

孙成坤说,虽然最近网约车司机的流动性较大,但他加入的很多微信司机群都是满员状态。里面不只有全职司机,还有兼职司机,网约车平台帮他们解决了就业或提升了家庭收入。从学历上看,司机里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有文化才玩得转这个软件,要不然接单、抢单、派单这些能把人绕晕了。我也是孩子先教我怎么弄,然后自己慢慢熟悉的。”孙成坤说。

何为数字经济?根据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许多新兴就业机会由此而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8年)》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数达到1.71亿人,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2.1%。其中,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吸纳的劳动力约为12016万人。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就业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城镇新增就业保持稳定,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不降反升,这其中数字经济所延伸的新产业新业态对拉动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个部委的《意见》也确定了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适应数字经济领域就业要求的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完善,数字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持续改善。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新业态正加速替代人工,给传统岗位带来挑战

在创造新兴就业岗位的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一些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王凤琴曾是一名零配件生产工人,可就在今年,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使工厂逐渐缩减了用人规模,她开始待业在家。现实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失业已经开始显现。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货架等业态正逐步替代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机床、机器人的普及也减少了用工需求。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7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包括基础白领和蓝领技工等。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冲击主要有哪些?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就业领域的确会出现机器代替人工、部分岗位消失的现象,但对就业全局而言可能还是创造的新岗位更多。陈宇分析,人类的劳动可以细分为4种类型, 即规则性体力劳动、规则性智力劳动、非规则性体力劳动和非规则性智力劳动。新技术取代的,往往是规则性体力劳动和规则性智力劳动。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重复进行同一个简单动作,这种规则性体力劳动对人来说是重复的、单调的、缺少劳动趣味的,被机器取代也是正常的。但是,比如专业性的思考、复杂性的对话等包含价值观和目标函数设计的非规则性智力劳动,很难被取代。换言之,新技术新业态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结构性的,劳动者需要新型的技能组合。从总量上看未来我国劳动力可从事的工作还会大幅度增加。

数字技能学起来

——数字教育将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培训成为化解结构性矛盾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认为,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系列教育。这就要求数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惠及高精尖人才及新生劳动力,更要为结构性失业群体开辟空间。

如何让数字经济惠及更多劳动者?19部门的《意见》明确要“持续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一方面,强化数字人才教育和数字技能培训。包括,在学科教育中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等群体,加大大数据分析、软件编程、工业软件、数据安全等数字技能培训规模。这些政策与劳动者的需求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体系。基于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总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劳动者终身学习。为此《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数字化终身教育,开发一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动教育培训机构和部分企业共建在线模块化网络课程,强化课程认证,方便劳动者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完善网络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开展自适应学习实践项目,构建能动学习的良好环境。

王凤琴也已经开启了一段新的学习之旅。“我最近在参加一个为期两个月的计算机和软件培训,老师会教我们怎么使用计算机和基本办公软件。毕竟,数字化是趋势,我要学点其他技能来找一份更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王凤琴说,她现在上的是传统课程,等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就能参加网上培训,学更多知识了。

实际上,不论是出于新求职的需求,还是已就业劳动者满足既有工作岗位的需要,数字技能的学习都已经在各行业展开。在公司层面,普华永道已经指派员工参加针对数字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涵盖区块链、3D打印、无人机等内容。个人层面,为了提升自己与机器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编程知识,Python、C++等计算机语言从职业培训机构、大学课堂一路火到了中小学课外辅导。据估计,仅少儿编程培训一个方向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百亿量级。“Excel里面函数的应用、VBA这些编程确实让我减少了很多重复劳动的工作量,所以我想学些更多的这方面技能,也好适应未来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新要求。”刚把Python课程转发到朋友圈的应届毕业生李韵清说。

适应数字经济,新岗位将给劳动者带来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08日第11版 李婕 刘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