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侨这四十年,与国共奋进(侨界关注)

2018-12-14 16:53:31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 (7333次)

图为中国侨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现场。(照片由中国侨联提供)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有一个群体不可不提。40年前,他们率先响应号召,回国投资兴业,带来难得的“第一桶金”;40年中,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为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40年来,他们在国内热心公益、回报桑梓,在海外广交朋友、讲述中国故事……他们,是海内外千千万万的侨胞。

12月10日,中国侨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与中国侨联部分在京顾问、来自侨界各方面代表人士、中国侨联机关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等130余人共聚一堂,畅叙40年来侨胞与祖国携手奋进的精彩故事。

带来宝贵“第一桶金”

“在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座谈会上,万钢这样评价海内外侨胞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

何为“不可或缺”?数据给出了直观的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外资中60%为侨资,引进的外企中70%为侨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95%以上是华侨华人。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侨胞的力挺尤为可贵。

追溯当年,不难发现,各地吸引的第一笔外资基本都是侨资,而后以侨引侨、以侨引外。许多的“全国第一”也都是由踊跃北上投资兴业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创造的: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

“1978年祖国内地实现改革开放,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成为投资中国内地的先驱。”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余国春表示,到今天,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红娘”。

事实上,除了宝贵的“第一桶金”,侨胞们还带回技术、设备、人才、经验、经营理念……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国侨联顾问林兆枢曾担任中国侨联第六、第七届主席。他在座谈会上回忆,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经济的活跃,正是始于广东、福建、浙江等重点侨乡,然后拓展至全国。20世纪80年代,侨乡经济率先出现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型集体经济,这主要就是利用侨胞资金、信息、市场等,由归侨侨眷创办起来的。也正是在侨乡个体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温州模式”、“晋江经验”等应运而生,为推进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40年来,情系桑梓的侨胞始终热心公益事业。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他们的贡献。尤其是在侨乡,最美的建筑往往是医院、学校,而它们的捐建者,往往是侨胞。

中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主席陈式海还记得,1982年,7层高的福州华侨大厦、9层高的仙游华侨大厦先后落成。此后,福建众多侨市、侨县、侨乡甚至侨村都纷纷建成侨联大厦,这些都是广大海外闽籍华侨慷慨捐赠的结果。

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海外闽籍乡亲为福建累计捐赠达280.9亿元。而海外华侨华人为祖(籍)国奉献的爱心,更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打开国门搞建设’到共建‘一带一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谈及侨胞与祖国共同经历的40年,万立骏作出这样的总结。

注入不竭创新活力

这次座谈会的举办地,人民大会堂,对前来参会的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1年,在这里,丁列明和当初一起回国创业的海归团队举行了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的上市发布会。这款由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至今已惠及18万多名晚期肺癌患者;2016年,仍是在这里,丁列明荣获了中国化学制药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丁列明将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一个农村孩子才有机会上大学;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才有机会出国深造;更是因为改革开放,我才有机会回国创新创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丁列明的故事不是个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走向世界,学习新知。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不少人,以“新侨”的身份,怀揣一颗“中国心”,归来报国,投身创新创业热潮,成为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17年底,在已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中,80%以上回国服务。他们当中不少是新归侨,并已成为中国各领域的技术骨干、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的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2010年,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成立。这一侨界重要的高端智库,正是一个汇聚海内外侨界高层次人才的平台。从最初的46位专家,到如今的289位专家,专委会规模不断壮大,作用日渐突出。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在座谈会上介绍,成立以来,专委会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引导海外人才归国,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潜力,激励的不只是年轻一代的侨胞。作为当年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老一代侨商同样愿意继续大显身手,争做排头兵。

“我们侨商及侨商组织需要找到自己在新时代的角色。”中国侨联顾问、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介绍,近年来,中国侨商联合会组织2000多名企业家,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拓宽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渠道。“我们将继续紧跟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步伐,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理念,带头参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祖国为侨保驾护航

助力改革开放,侨胞义无反顾;为侨保驾护航,祖国同样尽心竭力。40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侨胞回国投资兴业,各级政府始终认真落实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侨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为突出。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的同一年,全国侨联开始恢复活动。1990年通过、2000年修订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赋予了侨联维护侨益的职能。万立骏介绍,40年来,中国侨联立足联系广泛、以侨为桥的特点,协助落实侨务政策、推动侨务立法、代表侨界声音、依法维护侨益,并在近年来有了更多更新的拓展。

侨联的每一项工作都直面侨胞需求,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比如,为了更好保护归侨侨眷和华侨权益,早在1982年,中国侨联就成立了法律顾问委员会,开启了依法维护侨益的新征程。

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常务副检察长张耕介绍,进入新世纪后,法顾委与时俱进,先后成立了“国际贸易仲裁”“知识产权”“民事经济”等5个专业委员会,并于2008年成立了海外律师团,以此呼应改革开放走出去和海外维权的需要。

在地方,为侨服务的工作同样做到最细处,落到最实处。

温州市文成县是一个知名的侨乡,涉侨人口占全县人口60%,每年回流的侨资达10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文成县华侨人数实现爆发式增长,达到16.8万人,分布范围也扩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解决侨胞办事国内国外来回跑、多次跑的困难,文成县全力打造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海外版,建成了全国首个涉侨海外服务中心及米兰分中心,使侨胞在国外就近“最多跑一次”、“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就可以办理涉侨事务。

效果立竿见影。文成县侨联主席胡立帅介绍,自今年7月5日正式运行以来,已办理事项262件,为海外侨胞人均节约了3万元回国办理业务费用。“涉侨服务改革成效这么大,把涉侨司法和政务服务送到了海外。”座谈会上,胡立帅转述了海外侨胞的由衷赞赏。

文成县是一个缩影。座谈会上,几乎每一位发言的侨界代表都不约而同地说,自己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40年来,侨胞与祖国同心协力,携手绘制出一副绚烂动人的壮丽图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开放进一步扩大,侨胞与祖国共奋进的故事定将书写出新的精彩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4日第 06 版 记者 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