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面对杂音,“一带一路”需克服双重悖论

2018-09-07 00:00:00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阅读 (7254次)

 微信图片_20180907144131.jpg

王义桅在“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研讨会现场 (海外网 谢明摄)

“一带一路”贯穿世界五大洲,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合作提供了全新平台。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中国论坛网承办的“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给出了“一带一路”的世界视角。他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有面对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误解,中国也应明确自己的现实需求,为中国人民服务。

“一带一路”的世界视角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是什么?“一带一路”在空间究竟覆盖多大?根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王义桅提出“一带一路”的时间与空间悖论。一带一路”的时间与空间悖论指“一带一路”时间上源于古丝绸之路,同时又不是古丝绸之路,空间上基于欧亚大陆,同时又不是欧亚大陆的两难局面。

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具有朴素的理想主义,还应该有现实需求,首先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源于古丝绸之路,又超越古丝绸之路,不是复兴古丝绸之路,而是激活丝路记忆和丝路精神,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是新型的全球化。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基于欧亚大陆,又不限于欧亚大陆,是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的体现。外界对中国的指责,是不明白“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

“一带一路”的中国视角

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刻板印象反映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二元悖论。在王义桅看来,中国发展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开发性金融创造和培育市场,为世界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模式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模式,又超越了西方模式,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特色就是让别国有特色,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中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其他国家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西方看来,这冲击了由其个别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王义桅指出,西方国家出现抵制中国模式的合流,造成规则导向全球化与发展导向全球化的中西对抗,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争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与,因此亟需把握破和立的关系,平衡与西方的关系。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政治遵循西方传统,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中国也需探究出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借鉴中国模式,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实现“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生根的方法。

“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

面对外界对“一带一路”的杂音,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阐述了“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这些表述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带一路”的本来面貌。

面对外界的杂音,中国需明确自己的现实需求,为世界发展做出新贡献。(中国论坛网 刘思悦)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