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超过300所德国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汉语热丰富德国文化风景线

2018-04-13 17:44:06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 (7312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民乐团在莱比锡孔院10周年庆典现场表演。

“中国人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过,在莱比锡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学习中文,人们不需要坐飞机长途跋涉,到市中心的孔子学院听课就好。既很方便,又很便宜,真是非常好!”

4月11日,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莱比锡孔院)成立10周年庆典上,莱比锡市政府外办主任加布里埃莱·高特福斯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近百名嘉宾面前为莱比锡孔院“打广告”。

上世纪80年代,高特福斯曾远渡重洋,在北京大学学习两年,不但有了一个美丽的中文名——郭嘉碧,更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这样的机会,在今天依然难得。莱比锡孔院的建立,大大拉近了这座德国名城与遥远中国的距离。

10年前德国掀起的“中国热”仍在升温

2008年,莱比锡孔院由莱比锡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成立。托马斯·洛特灵从那时起就在孔院工作,如今他是孔院的执行院长,胸前的名牌上印着大大的中国名字:岳拓。他与中国乃至孔院的缘分,始于18岁时的一次亚洲自行车旅行,从那开始,他就决定要学一门亚洲的语言。

与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相比,莱比锡并不算一个太国际化的城市,在岳拓学习乃至刚刚工作的年代,学中文的人并不算多。

岳拓回忆道,大约从10年前,德国开始掀起一场“中国热”——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行,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汉语。

也正是趁着这一契机,莱比锡孔院从小小的课堂逐步发展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对中国感兴趣,以及要派驻中国工作或是计划去中国旅游的人。

而莱比锡孔院成立10年,不仅拉近了莱比锡民众与中国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德两所高校间的距离。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自从双方合作承办莱比锡孔院以来,两校间交流活动不再局限于教授层面的学术交流,学生间的交流、学习与互动也明显增多,合作关系也覆上了一层亲切感。

“如果说10年前成立莱比锡孔子学院还是一项大胆的试验,那么现在可以确认,这项试验取得了成功,甚至极大地超出预期。”莱比锡大学校长贝阿特·舒克英表示。

对德国民众而言,孔子学院的到来,给了当地人另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到孔院来学习的德国人,会发现中国不只是媒体上报道的那些。”岳拓说,大部分德国人并不会用手机付钱,当他们知道中国老奶奶上街买菜都会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现金支付手段时,都十分惊讶中国竟然如此现代化。

为了让更多人通过德国媒体以外的渠道,更多了解当代中国的风土人情,2014年起,莱比锡孔院还承担起《孔子学院》杂志中德文版的编辑工作,每期选取一个德国人感兴趣的中国主题,以图文并茂、双语对照的形式,讲述中德故事。岳拓表示,杂志创刊至今,订阅量在不断上升。

中文是德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

在莱比锡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的论坛上,不仅有中德两国大学的参与,还有很多当地中小学的代表也来到了现场。

李胜超目前任教于萨尔兹曼外国语学校,这是图灵根州第一所开设孔子课堂的中学。他介绍说,学校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从2002年就开设了中文课程,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州政府指定的外国语学校。而从2017年起,莱比锡所在的萨克森州教育部,已经将中文纳入中学毕业会考科目体系。

事实上,这恰恰也顺应了当下欧洲的潮流。李胜超介绍说:“早在2001年,欧盟就将该年设为‘欧洲语言年’,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也是当时州政府在这一背景下的决策。”

如今,欧盟已将每年的9月26日定为“欧洲语言日”,并专门设立了“语言多样化专员”职位,旨在促进欧洲的语言多样性发展,创造语言学习机会,增加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

中文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就愈加得到重视。通过孔子学院合作开展中文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德合作的应有之义,也与莱比锡、德国乃至欧洲自身教育文化政策相契合。

在舒克英看来,莱比锡孔院在莱比锡甚至中部德国的文化风景线上扎下了根基,在推介中国语言与文化方面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郭嘉碧则表示,“在莱比锡向国际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孔子学院添加了很多丰富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汉语教学在德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德国共有19所孔子学院,还设有5个孔子课堂,超过300所德国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覆盖3万多名学生。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参刘立新表示,过去10年既是孔子学院在德国落地开花的黄金10年,也是德国汉语热的黄金10年。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德国制定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吻合,因此也普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13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