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2018-03-18 00:00:00 来源: 海外网 阅读 (7606次)

360桌面截图20180318071625.jpg

3月17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源:新华网)

3月17日,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干杰指出,污染攻坚战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三”。第一是三类目标,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环境风险管控目标;第二是三大领域,包括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蓝天保卫战、针对水污染防治的碧水保卫战、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净土保卫战;第三是三个基础保障,包括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起,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先后顺序分别为“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经过五年的实践,全国的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有目共睹。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17年全国平均污染日数27.5天,比2013年减少19.4天。全国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5微克/立方米和4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降低22.7%和44.2%。在水环境方面,2017年末,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比2012年末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则下降了4.1个百分点。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环境保护系统过去五年的从严监管分不开,与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正案的出台,更与2016年、2017年的全国第一轮环保督察分不开。2017年,全国查处环境保护违法案件23.3万件,比2014年增加了180%;收缴罚款115.8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265%。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意识不断提高,2017年共通过各类渠道举报环境污染17万件,是2014年的3.5倍。环保督察解决了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件,截止目前已追责官员共2148人,有力、有效地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

过去的药方显然有效。那么,在继续照着方子“吃药”的同时,想在新一阶段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还面临怎样的难点?

一是难在绿色发展的落实。目前,绿色发展显然是全社会的共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走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发展模式,是“根治”高污染、高排放现象的关键,也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与单纯地削减现有排放或进行污染治理不同,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新生产技术、新管理机制以及新人才的储备和应用。对于一些各类资源储备薄弱的地区而言,这是最亟需咬紧牙关、撸起袖子、使劲蓄力去解决的难点。

例如,取缔“地条钢”等违规污染企业是一时之痛,也可能是在压力下的应急之举。剜去这些“毒瘤”或许只需要一把快刀,但如何用新项目、好项目来填补社会经济发展的空白?是十分艰难的考验。

绿色生活方式的落实,同样离不开政府与群众的互信和合作。和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是深入防治水环境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的必要步骤,但如何让老百姓切实地行动起来而不仅仅是口头上支持,就需要相关部门在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显神通。既要建立妥善的回收物流渠道和设施,又要以各种政策手段来对群众进行良性的激励和引导。

二是难在系统问题的统筹。环境污染治理是个系统性工程,缺乏整体性思维的情况下来处理,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发生了新的问题。最常见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烟气和飞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等,如果缺乏足够的监管和有效的最终处置,就有可能在处理污染的同时又制造二次污染,这些是急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的地区需要增大投入而解决的后患。

电力,特别是采用超低排放技术生产的煤电、生物质电和太阳能电等,以其相对清洁的生产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替代劣质煤炭、劣质燃油等能源。电力的更大规模使用,会催生更大规模的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和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规模的含重金属、含塑料垃圾的产生。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收和处置渠道,那么这些垃圾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水和土壤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压力。

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有利于打通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间的条块分割,有利于决策者通盘考虑污染防治,最大程度上杜绝污染物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改头换面”和“四处流窜”。

三是难在长效机制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近五年三个“十条”行动计划的实施,可以说污染防治领域里的“肥肉”已经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啃下这些“硬骨头”,光靠三年、五年的行动计划可能还不够,污染防治,要短“治”,更要长“防”。

土壤污染治理是大家关注的新领域。对于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城市建设用地而言,修复成本可以为开发收益所覆盖,防治机制的建立没有过大的经济障碍。然而,对于像耕地或公益林地等缺乏商业价值的土地而言,一般的生产利用效益根本无法匹配较高的修复成本。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机制创新,探索土壤治理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也需要尽快堵住源头,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控制,并推广如土壤污染者责任保险等新手段,为未来的环境危险做好充分的预防。

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期待,一定是落在越来越好的环境质量上;在不稳定的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下,要提高环境质量的稳定性,就需要越来越严的污染排放标准;越来越严的标准就需要越来越高的应对成本和治理能力,这绝非一蹴而就的工作。总的来说,污染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决心、毅力和自信的持久战。或许,这正是最艰难的地方。

(陆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