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6日),为期三天的七国集团(G7)峰会结束了。
虽然并未出现类似去年峰会上其余六国领导人“围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画面,但今年的G7峰会还是让美国代表团“措手不及”。
▲8月25日,伊朗外长扎里夫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在比亚里茨举行会谈。(扎里夫推特)
据路透社8月25日报道,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天突然访问G7峰会举办地法国比亚里茨,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德等国官员举行短暂会晤后离开,前后仅用了几个小时。
路透社特别强调,此次“旋风访问”期间,扎里夫并未与美国代表团的任何人会面。
尽管如此,美方的反应依然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而就在外界还在为这戏剧性的一幕猜测不断时,扎里夫已经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中国。
突然现身G7峰会举办地,扎里夫让美方“傻眼”
“出人意料。”
在报道扎里夫对比亚里茨的访问时,外媒在大标题中不约而同地用了这个词。
准确地说,是更出乎美国代表团的意料。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甚至直言,扎里夫的出现让白宫“傻了眼”。
“谁都没想到他会来,这让人很意外。”报道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
▲CNBC报道截图
或许由于这一幕过于“戏剧性”,以至于就扎里夫此行,不同媒体的报道甚至出现了不同版本。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8月25日报道称,即便是特朗普在事先也不知情,一些美国官员对此表示气愤。
但法新社则表示,会晤得到了美国的“同意”。
“当此行成为可能后,我们通知了欧洲国家和美国人。他们均表示赞同。”报道援引法国总统府说法称。
德国《商报》网站8月26日的报道则认为,特朗普对扎里夫到访比亚里茨没有感到生气,因为他在25日当天还发推特说:“在法国比亚里茨七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了很棒的会晤!”
在德国《商报》看来,马克龙似乎成功地获得了华盛顿的默许支持。
但美国《纽约时报》8月25日的文章却另有一番见解:“现在不清楚究竟是美国人默许扎里夫访问比亚里茨,还是马克龙以此戳特朗普的痛处。”
外媒报道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同时,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的说辞也没有统一。
马克龙8月25日告知外界,七国集团领导人一致同意向伊朗传递不希望伊朗得到核弹,也不希望该地区局势升级的信息。
但特朗普随后却表示,他并没有讨论或签署过这样一份联合声明,但他不反对马克龙的外交努力。
“我们会做出自己的外交努力。但你知道,我不能阻止别人说话。他们想说就说吧。”特朗普说。
▲8月25日,法国比亚里茨,G7国家领导人出席集体会谈。
扎里夫“最后一分钟”才决定飞去法国
外界众说纷纭,更凸显扎里夫此次访问的突然。而引起外界诸多猜测的扎里夫本人,随后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
“伊朗为寻求建设性接触而开展的积极外交仍在继续。”扎里夫8月26日发推特称,“前路虽艰难,但值得尝试。”
正如扎里夫所说,近段时间,伊朗的外交活动相当积极。
就在此次比亚里茨之行前两天,扎里夫刚刚于8月23日访问法国,并在巴黎与马克龙举行闭门会晤,讨论伊核问题。在会晤结束后,扎里夫表示,与马克龙的谈话是“建设性”的。
▲8月23日,法国巴黎,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伊朗驻法使馆接受采访。
三天之内,接连举行两次会谈,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也展现出积极斡旋的姿态。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告诉小锐,马克龙此举表明,法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找到伊核问题的突破点。
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也是中方多次明确发出的呼吁。
CNBC在8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扎里夫其实原本打算在当天前往中国,因为中国是其在亚洲争取对伊朗核协议支持的第一站。
此前在8月23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也证实,应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扎里夫将于8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CNBC援引伊朗消息人士的话说,在收到法国外长的邀请后,扎里夫在“最后一分钟”才决定飞去法国。
而从法国返回后,扎里夫经由德黑兰换乘飞机,紧接着便飞往北京。
“未来几天是重要的日子。”今天下午,扎里夫到达北京后发推特说。
为挽救伊核协议,中法密切沟通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中法两国在伊核问题上的沟通愈发密切。
8月9日,王毅应约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通电话。当时王毅表示,中方支持法方为解决伊朗核问题目前僵局所进行的斡旋,中方也为挽救伊核全面协议作出了巨大努力。
而时隔仅17天,王毅今天再次应约同博纳通电话。博纳通报了法方就伊朗核问题做有关方面工作的最新情况,表示愿同中方加强协调合作,缓解当前紧张局势,维护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外交部网站截图
一边是扎里夫访问法国后紧接着访问中国,一边是法方在与扎里夫会谈后密切同中方协调立场,中法双方都在为维护多边主义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而共同努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告诉小锐,中国每一次参加伊核问题相关的国际会议时,都有充分表达立场。在伊核问题上,中国与法国以及欧洲立场一致。
“中国和欧洲都希望伊核协议能够得以保留,不希望中东局势再次混乱。”崔洪建说,“中东陷入混乱既不符合中方的利益,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文/唐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