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年终,一年一度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
邀请世界共同观察中国的当下,相聚花城思考世界的未来,已经成为中国与全世界有识之士一年一度的约定。
这也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走过的第十一个年头。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间,会议主题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今天“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始终立足于中国进行的实践,始终心系仍在急剧变化的世界。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一次次发出时代之问的同时,对中国由好奇到走近,再到亲临中国,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在“走读”中“读懂”,从“看见”到“发现”。
走进会场,“读懂中国”已经超越一场国际性会议本身,而成为一场中外共同聚焦、碰撞的思想盛宴;走出会场,面对中国当下,世界还要读懂什么?
从举办地先读懂中国的当下
时代是思想之母。观察中国的思考和主张,也要从中国发展的当下开始。
“读懂中国”举办地广东,正是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先行地,而如今,这里又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观察中国,不妨从观察中国的“南方窗”广东、观察大湾区开始。
就在会议举行的前一天,深圳市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珠海赴澳门旅游“一周一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政策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年多时间里,粤港澳三地已经多次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要素流通、市场一体化程度更进一步。
而事实上,广东则是先行中承压,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与自身定下的全年5%的增长目标差距不小。
对于广东而言,在承受转型期的阵痛的同时,也要摆脱对既有发展路径的依赖。广东选择不断与港澳融合,深入大湾区发展大局,这就意味着要与港澳共享市场,共享机遇。更意味着要更深入地直面世界市场的波动和冲击。
越是面对外部挑战,越是锚定对外开放。这正是先行广东的发展之道。在过去数十年中,习惯了中流击水、开“顶风船”的广东,更明白“环球同此凉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的道理。只有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潮流中激荡,才有可能找到新一轮发展的密码。
从南粤大地,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每一次鲜活实践都在向世界阐释中国的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就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鲜明态度。
从新的议题里读懂中国的“承诺”
在开幕式主论坛之外,同期举行的各专题会议则聚焦当下,会议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法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从上述“读懂中国”各个专题会议的主题不难看出,中外有识之士除了就宏观议题进行思考,更切中当下产业发展实际开展讨论。现场不少内容甚至已经涉及产业的完善和跨界的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或许能得出新的思考:要知道“新质生产力”是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提出,彼时“低空经济”刚刚成为产业关注的焦点和政策着力的重点,“新能源产业”至今方兴未艾……
仅仅一年时间,概念已经转化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和实践:新质生产力推动多个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优质新能源产品携带完善的技术方案走向海外市场。中外专家探讨也从初步探索,到对产业和配套政策外延深入讨论。
这样高的“转化率”折射的正是中国市场需求之大,机遇之多。更重要的是生动地告诉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只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不断起而行之的实践。
“中国人还从这46年的实践中悟出了又一条大道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提到。
这也正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一诺千金”。中国对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高兑现率”,也已经快速转化为海外投资者近悦远来共享中国市场的步伐:在136届广交会上,共25.3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参展,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全球客商“用脚投票”看好中国,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外贸新的风向,读懂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的高度契合。
读懂中国的未来读懂“可预期”和“确定性”
“中国不会因为某些国家的脱钩断链和所谓‘小院高墙’就走向闭关自守,相反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开放的难能可贵。”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中,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表达了对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看法。
挑战不可避免,“文明冲突论”、单边主义依然盛行,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这是中国与世界正在共同经历的时代考验。
走出会场,岭南地区和煦的阳光让人心生暖意。这股暖意不仅来自天气,也来自更多积极因素汇聚的“大气候”:
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广交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参展人数和成交规模上,均达到历史高位,部分数据突破历史纪录——看好中国,长线“定投”中国渐成中外客商共识。
今年上半年,“读懂中国”会议举办地广东接待入境游客3020.5万人次,同比增长429.3%——民间交流火热,海外游客到中国,从“City Walk”到升级为“China Travel”,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真实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小巷烟火间读懂立体的中国。
截至今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外资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的“清零”,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的“清零”。此外,从今年11月30日起又增加9个免签国家——中国也在主动打开大门,不辜负这份来自世界的热情,热烈回应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期待。
这正是中国给世界发展带来的“确定性”:无论全球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敞开大门,将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岁寒知松柏。当此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不确定因素增多之时,中国始终笃定将改革进行到底: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大写意”变为“工笔画”——与世界共享中国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中国为世界带来的“可预期”。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正因为“相知”最难,“读懂”二字才显得尤为珍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今天读懂中国,当然有着到中国寻找机遇、寻找发展良方的现实需要。世界更要从读懂中国出发,读懂正在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的深意,读懂中国与世界风雨同舟的笃定,更要读懂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中,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