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得主爆“北溪”猛料,集体沉默的西方主流媒体在躲闪什么?
2023-03-10 18:54:34
来源: CGTN
阅读 (21882次)
2022年9月,丹麦博恩霍姆岛附近,大量天然气从波罗的海冒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瞬间登上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德国警方研判,此次事件为“蓄意破坏”。可半年过去了,德国老百姓已为寒冬支付了“天价”取暖费,凶手仍逍遥法外。谁是罪魁祸首?
2023年2月8日,“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美国普利策奖得主、独立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指控拜登政府,引用“清楚行动计划”的匿名信源,称“北溪”爆炸事件是“美国政府指示下的秘密行动”。
作为资深调查记者,赫什拒绝透露其信源的任何信息。他表示,那些指责自己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爆料不可信的人应该更加了解媒体行业。如果赫什爆料属实,那美国无异于对其盟友的基础设施发动了一次“恐怖袭击”和“战争行为”。这种事情上,美国其实前科累累——上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中情局多次指挥对尼加拉瓜的石油设施发动攻击,以支持反政府武装。今天,美国是否故技重施,引发全球震荡?但面对这次国际重磅爆料,西方主流媒体默契地集体失语。
曾把赫什当王牌调查记者的“老东家”《纽约时报》似乎早已忘了他。2023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及其后续调查情况举行公开会议,会议上多次提及赫什爆料。就是否应该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一事,多国外交官发生激烈辩论、甚至冲突。《纽约时报》一句“联合国官员呼吁在‘北溪’事件中保持克制”轻飘飘带过。
直到2023年3月7日,《纽约时报》突然宣称获得独家消息:“美国官员说,情报部门暗示亲乌团体破坏了‘北溪’管道”。这篇报道依然完全没想起赫什和他的报道,而且把美国择得干干净净、把锅甩得远远的。网友热评:“这波操作下去,最后把‘北溪’事件的锅甩到中国我都不惊讶了。”
赫什爆料两天后,路透社发布稿件《事实整理:声称美国炸毁“北溪”管道的西蒙·赫什是谁?》。但这篇文章被搬上推特时,标题就变了味,赫什也多了顶帽子:《普利策奖获得者西蒙·赫什,从未远离争议的人物》。推特网友没被牵着鼻子走,诸多留言表示这是对赫什的人身攻击,路透社这多此一举的操作真给自己招了波黑!
更直接的人身攻击来自金融和商业新闻网站“商业内幕”的刊发文章,文中直接攻击赫什为“名誉扫地的记者”,赫什爆料只是为了给普京“献礼”。
《每日邮报》和《泰晤士报》相对平衡、客观地跟进了赫什的报道。但对于一个震惊国际的爆炸事件,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篇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实在不正常。
文字报道尚且如此,电视新闻更是惨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近一次提到赫什是在2015年;2018年,赫什成为英国广播公司(BBC)访谈节目《针锋相对》(HARDtalk)的座上宾,主持人史蒂芬•赛克称赞赫什拥有“揭露丑陋真相的力量”(expose terrible truth)。五年后,当赫什又一次揭露可能属实的丑陋真相,却是今非昔比。
赫什爆料究竟是真是假,暂且按下不表。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客观、公正、专业的媒体一定会积极主动地追求事实真相,而不是避而不谈、噤若寒蝉。
与赫什细节详尽的调查报道相比,西方主流媒体有太多不靠谱、甚至道听途说的报道了,但以前没有见过它们如此积极地核查信源。“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谎言”,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主任杨·欧贝里向刘欣感慨道:西方主流媒体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长篇累牍地报道“布林肯怀疑中国向俄罗斯输送武器”,却对赫什爆料集体失声。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西方媒体却造谣中国向俄罗斯输送武器,真是“又当又立”的一把好手。
对赫什爆料轻飘飘一句“完全虚假、纯属捏造”,不足以回答全世界的诸多疑问,一次集体性的沉默不语也无法遮掩事情的真相。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张军忧心,如果不能查明“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原委和责任者,将会发出错误信号,让那些图谋不轨者认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敦促就“北溪”管道被破坏问题展开独立的国际调查,世界需要一个答案,而美国欠世界一个解释!